全港首個「按效益付費」課程 支援逾1,200名非華裔幼園生學中文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困難重重,樂施會於2020年與「社創基金」攜手推出全港首個「按效益付費」項目,為非華語幼稚園生提供中文增潤課程,並設網上平台讓公眾下載教學資源。據樂施會指,項目開展至今共支援了逾1,200名非華語學生及170名教師,當中「種子學校」(由計劃的顧問老師直接到校授課)的非華語學生,在中文字發音的評估分數顯著提升約3倍,而在聯想字的評估分數方面,也進步了超過4倍。

非華裔學生疫下減少與本地生接觸 學中文有難度

計劃名為「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是全港首個「按效益付費」項目,由樂施會於2020年獲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委聘、與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開展。 「按效益付費」項目,又稱「社會效益債券」,是一種創新公私營合作的模式,以效益為本,透過契約方式,引入投資者為創新的社會服務提供資金及分擔風險,以發展、協調或擴展有效的社會項目。計劃亦以全港首創的「動態增潤學習模式」教學,結合「師徒制」老師培訓。

天純幼稚園是其中一間已參加計劃4年的「種子學校」,Lebisa是校內一名5歲、就讀K2的尼泊爾裔學生,她的家長表示,平日Lebisa在學校以外並沒有機會接觸中文,家中亦不會用中文溝通,但認為一家人在香港生活及工作,學習中文十分重要。而Lebisa參加計劃後,回家後經常唱在學校學的中文兒歌,除了能在家自行完成中文功課,其認字及寫字的能力明顯提升,又會教導父母認中文字。

每3名南亞裔兒童中有一個生活在貧窮線下

另一名5歲、K2的巴基斯坦裔學生Soha,父母都懂得聽說簡單中文。他們指,女兒十分願意學習,而且記憶很好,能記下大量學校教過的詞彙,可惜在學校以外並沒有機會接觸中文,他們亦不會用中文溝通或播放中文影片等。而在疫情下,女兒無法外出與華語生交流,加上學校本身的網課節數及課堂時間有限,令學習進度受影響。Soha的父母又指,女兒參加計劃後讀音變得更清晰,亦因與華語生接近,說中文時更有信心;她在家中成為中文的小老師,教導及矯正父母的發音,亦成為父母的小翻譯,與媽媽到超市時,會幫助媽媽閱讀只有中文字的產品標籤。長遠而言,他們希望Soha有更多接觸中文的機會,令中文水平提升,日後能夠入讀本地小學。

樂施會總裁曾迦慧女士表示:「現時香港差不多每3名南亞裔兒童當中,便有一個生活在貧窮線下。政府的報告指出,少數族裔貧窮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中文程度不足,以致影響升學及就業的機會。樂施會認為,為非華語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提供更適切的中文教育,長遠有助提高他們的競爭力,助人自助,脫離貧窮。樂施會亦希望藉着分享『按效益付費』項目的成功經驗,讓更多投資者及社福機構嘗試這種合作模式,推展更多更大規模的項目。」

+3

社創基金:提供誘因提升服務成效

社創基金專責小組副主席繆志仁先生表示:「社創基金近年積極推動『按效益付費』模式在香港發展,希望透過引入政府以外的資源,包括資金、知識、能力、網絡等共同推動社會創新,並同時提供予投資者具深遠社會效益的另類投資選擇。『按效益付費』項目在推展期間所需的資金全數由投資者提供,委聘人只會在項目達致雙方事前已同意的成效水平時向項目提供資助,若項目成效理想,投資者將額外獲得項目成本以外的回報。相關做法為不同持份者提供更大誘因去提升服務成效,我們相信較傳統購買服務模式能產生更大效益予受惠者。」

樂施會又指,隨着計劃踏入第二年,期望能進一步提升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能力,讓他們的中文水平能和華語學生收窄最少一半距離,而該會原創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及教材套已初步完成,並在剛推出的網上資源平台上載最新發佈專為教授非華語幼兒中文而設的圖畫書系列,連同主題兒歌,還有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及升小的資源,以分享予全港教師和家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