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雨水渠排水含塑化劑研究 揭葵涌濃度最高 或威脅居民健康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塑化劑常用於塑膠產品中,不過會危害內分泌系統。城市大學研究發現,本港雨水渠中含有大量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當中以葵涌雨水渠的含量最高,估計每年或排放高達29.4公斤的塑化劑到海洋。團隊推斷污染物來源主要與車輛運輸,以及與附近的工業和商業區有關,強調雨水渠中的污染物不僅對下游生物造成危害,更或會對周邊生態環境和居民健康帶來威脅。

另外,城大亦與渠務署合作,監察三間污水處理廠及六條雨水渠中的微塑膠含量。結果發現,污水廠依然是主要的微塑膠排放源,估算全港污水廠每日排放44.8至268億粒微塑膠到海洋。

六個地區雨水渠採樣驗塑化劑 梧桐河含量最低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化學系的研究團隊,2021年於沙田火炭、北區梧桐河、元朗天水圍、屯門河、筲箕灣及葵涌的雨水渠進行三次採樣,發現葵涌雨水渠塑化劑含量最高,而梧桐河的含量則最低。團體估計,原因或是葵涌雨水渠一帶交通網絡密集,加上亦有不少工業用地和住宅用地,人類活動密集。

團隊強調,塑化劑普遍存在於塑膠產品中,高達70%塑膠產品含塑化劑。由於塑化劑已被證實會危害內分泌系統,部份已被美國環境保護署列為重點污染物,並禁止在兒童玩具中使用。團隊又擔心,雨水渠中的污染物不僅對下游的生物造成危害,更或會對周邊生態環境和居民健康帶來威脅。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及化學系署理系主任梁美儀(右)。左為微塑膠研究第一作者張凱。(城大提供)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及化學系署理系主任梁美儀建議,大眾應減少使用塑膠產品,並重用和回收塑膠產品。另外,他指政府可增加妥善處理及棄置塑膠垃圾的設施,並在污染物匯集到雨水排放網絡前進行緩解處理,亦應考慮開發雨水收集、儲存及處理設施,以便在雨水排放到海洋前盡可能先處理污染物。

推算每日排放多達300億粒微塑膠入海

天水圍雨水渠微塑膠濃度最高

另外,城大團隊亦與渠務署合作,監察及統計三間污水處理廠殘留的微塑膠,以及六條覆蓋香港大部份地區的雨水渠中微塑膠含量。三間污水廠包括昂船洲、沙田及石湖墟污水處理廠;而六條雨水渠地點包括沙田火炭明渠、梧桐河雨水排水渠、元朗天水圍明渠、屯門河雨水排水渠等。

研究發現,無論是旱季或雨季,天水圍雨水渠的微塑膠濃度最高,估計與渠內水流速度較慢有關,有利積聚微塑膠。另外,團隊估算全港污水廠每日排放44.8至268億粒微塑膠到海洋,而六條雨水渠每日共排放2.24至32.1億粒微塑膠。

倡洗衣機排水口加裝過濾器 環保署指難隔走微塑膠

研究第一作者張凱認為,結果顯示有需要改進本港雨水及污水處理技術,減少微塑膠污染;他又建議,家用洗衣機的排水口可加裝過濾器以減少微塑膠纖維排放。

環保署日前表示,根據調查本港水域微塑膠的含量比其他已發展地區近岸海域低約90%,亦遠低於潛在生態風險水平。至於於家用洗衣機的排水口加裝過濾器的建議,環保署強調隔濾裝置的孔眼太小可能會導致淤塞,而較大粒的微塑膠則會在污水處理過程中被清除;而研究亦顯示在污水處理廠的放流水中主要是體積較小的微塑膠,因此在洗衣機加上隔濾裝置亦未必能有效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