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九龍城令區內泰國人感徬徨 市建局組泰籍義工隊助溝通

撰文:鄧康翹
出版:更新:

歷史悠久的九龍城,有「小泰國」的稱號,走進大街小巷,別具特色的泰國菜館林立,多年來吸引不少遊人慕名而來。市區重建局去年公布啟動九龍城「龍城」區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該區住有不少泰國籍居民,收到市建局收樓信件時因言語不通,頓感徬徨,害怕從此失去「安樂窩」。
有見及此,市建局與宣道會泰人恩福服務中心,於去年招募30名泰籍人士擔任服務大使,組成「泰人服務隊」,協助解答重建疑慮,更助局方了解受重建影響的泰籍商戶意向。

泰義工以自身經歷助人

居港多年的泰裔傳道人、泰人服務隊義工李天悅能操一口流利廣東話,她在去年因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啟動後,獲安排在原區安置。之後更加入了市建局與泰人恩福服務中心合作組織的泰人服務義工隊,逢星期二、四、日會到九龍城探望同鄉,亦會以泰文解釋重建政策,用自身經歷分享予同路人,以解困惑。

李天悅表示,受重建影響的九龍城區為不少泰籍人士聚居地,她早年在區內泰國菜館打工,認識了不少同鄉泰裔港人。惟她指不少同鄉學識較少,言語不通,面對突然收到市建局信件要重建該區,一時會感徬徨無助,擔心失去居所:「他們很多人一個中文字都不懂,但知道在這裏有中心,收到(市建局)的信件都可以問、打電話也可以,至少能讓他們明白重建是在發生什麼事。」

泰籍人語言不通 誤會被迫遷

她提及,在服務成立前曾有在劏房居住的泰籍朋友向她求助指遇上惡房東迫遷,但最終朋友因語言不通,遇上不公也無法及時作出反應和申訴,最終慘被迫走。這次經歷亦令她明白到讓泰裔港人了解到,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當重要的事:「後來才發現,原來她根本是無需要走,但是因她受到語言所限,不明白要如何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情況而要被迫搬走。」

宣道會泰人恩福服務中心泰人事工負責人黎李翠玲(黎師母)亦分享,曾遇上不少居港泰人因為不懂英語和廣東話,令他們在求醫上也遇到重大困難:「因為好多時他們根本無辦法與醫生溝通,連自己身體上有任何不適都有口難言。」故此,自服務隊成立後亦特別針對泰人來港後,因為言語不通、生活文化差異的情況,提供泰文傳譯和中西醫的義診等服務,並由註冊醫生免費進行身體檢查,在有需要時轉介至診所就醫。

冀日後延續區內泰國文化

黎師母表示,區內有部分泰裔人士亦向他們反映,擔心市建局展開重建後會失去聚腳地:「九龍城對泰國人來說就像一個家,習慣來買泰國菜、泰國貨,尋找家鄉的味道,假日會相約到九龍城見面,節日也會在這裡聚集,很開心,如果將來沒有了這個『小曼谷』,會很可惜。」不過,她又補充:「其實他們很支持市建局重建,因為他們覺得重建一方面可改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亦可吸引啟德新發展區的人流帶往九龍城,帶動地區經濟。」

黎師母形容泰裔人士樂觀善良,且喜愛聚會和親人朋友見面,她認為不論九龍城如何重建,未來如何「變天」,居港泰人都會回來相聚。她又指,近期中心跟一些具藝術創意的泰裔人士聯絡時了解到,他們希望參與市區重建地區的活化工作,認為中心可扮演橋樑角色,將他們就如何保留地區特色,與市建局團隊的設計師交流,互相學習:「九龍城的泰國文化是一個賣點,沒有了的話就太浪費,一些泰國朋友其實不止希望保留,還希望可以繼續發展。」

義工隊一年來服務逾300在港泰國人

她又提及,義工隊投入服務約一年,已服務超過300名泰國籍居民及商戶,未來除了繼續講解重建政策及安置措施,而隨著防疫政策放寬,未來一年服務隊將會繼續為區內舉辦泰國節慶和嘉年華等活動:「如會舉辦潑水節,泰國國慶等,以及社區導賞、文化活動,讓在香港出生和成長的泰人小孩認識泰國的歷史文化,傳承泰國的文化特色。」

據中心所做的非正式統計,全港有大約五萬名泰裔人,超過三分一在九龍城居住、工作或做生意,而九龍城有逾百間泰裔人士開設的商店,包括超過七十間泰國菜館。

「01心意」與過百慈善團體攜手籌款,讓社區變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