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係走塑?】實測兩年 真實個案 渣馬可降解膠袋只碎裂未分解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近年「走塑」成風,愈來愈多人關注即棄塑膠帶來的污染問題,除了自備飲管、餐具等,市面上亦多了不少標榜「可降解」的膠袋。但原來這些「環保袋」,實際上並不環保,它們難以在一般環境下分解,亦不可放入回收箱。環保人士朱漢強近日撿起家中兩年前由渣馬活動中救起的一堆可降解膠袋,經過兩年的「實測」,發現有部分已由一個袋變了碎片,但他提醒,「裂解」並不等於「分解」,使用可降解物料並非萬能方案,要真正解決污染,只有源頭減廢。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昨日貼出照片,指兩年前由渣馬活動中取得一些多出來的袋子,袋上標明使用「Totally Degradable Plastics(完全可降解塑膠)」製造。相比「百年不滅」的普通塑膠,這種新興塑膠注入了化學物質,令其在特定的環境下分裂。但原來,這些生物可降解塑料,要在高溫(58至70℃)、高濕度(90%濕度)環境下才能進行分解,換言之需要有一些堆肥設施才能處理,但在香港現時卻少有這些設施。

可降解膠袋並非萬能,因不可放入回收箱,一般而言最後只會流入堆填區。(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堆填區環境未能自然分解

根據朱的實驗,該批袋子放在家中,在一年有多的時間成功「碎片化」,由一片完整的膠分裂成「成手碎片」。不過朱表示,這些可降解膠袋並非萬能,「再細粒嘅膠,都仲係膠,都係唔會消失。」因為加入了其他物料,為免影響普通塑膠的回收質量,可降解膠袋絕對不可放入回收箱,一般而言最後只會流入堆填區,而堆填區的環境未能讓它們自然分解,「好多人以為用呢啲物料就可以解決問題,其實問題仲喺度。」

他指出,並不是完全反對這些物料,只希望市民認清真相,並注意用袋時的心態,「最重要嘅係市民善用膠袋資源,有研究話,一個膠袋平均壽命只有約12分鐘,如果下下都用即棄嘅方式去用,用咩物料根本冇分別。」朱漢強指,香港人生活中從不缺乏膠袋、環保袋等,呼籲市民將膠袋「重用,直到用唔到為止」,亦希望活動的主辦單位或商店在日後「派少啲」,從源頭減少廢物,才是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