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少年Youtuber發音差被同學嘲笑 自費配助聽器助重拾七成聽力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自政府在2019年一月時的「供助聽器及驗配服務」招標失敗後,聽障兒童配助聽器問題再次受到關注。過往政府外判承辦商去處理聽障兒童配的助聽器,雖然輪候時間相對短,但其實承辦商因受到政府的標準限制,只能提供幾款政府規限的助聽器予適齡兒童,以致聽障兒童未必能享用到最適合的助聽器。有見及此,有機構舉辦了一個聽障青年分享會和兒童聽力講座,令更多人了解聽障兒童配備助聽器的現況。
攝影:曾鳳婷

根據香港統計處公佈數字,2017年出生人數為5.6萬人,在一千名初生嬰兒中平均就有1-2個是有聽障,每年大約會有80名初生嬰兒有這個問題。而明年升中四,在youtube開設頻道的少年Youtuber梓朗天生重度聽力障礙,他曾經使用過政府所提供的助聽器。但在政府資助的助聽器每三年至五年才可以更換一次,而且都只是提供較基本/初階的款式,所以對於天生重度聽力障礙的梓朗來說並不適合。看到這個情況,父母決定自行帶他去聽力中心,自費配一副適合他的助聽器。

助聽器種類甚多,惟政府只提供數款,使部分聽障人士需要自費購買適合自己的助聽器。

覺得自己像被泡泡包住

其實,梓朗一直都覺得自己和別人無差距,直至中三才發現自己異於常人。「班上有些同學突然講一些話題,全班一齊笑,唯獨我一個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他形容這件事令他覺得自己像被泡泡包住,心裡難過極了,「有時同學喺我後面講嘢,我會因為聽唔到而無即時反應,比佢哋覺得我唔禮貌。」除此之外,就讀主流學校的梓朗也因在課堂上不能清楚聽到老師說話,往往要向鄰近同學了解課題內容,令同學感到不耐煩。

梓朗過往曾因在YouTube上的英文讀音不準,被網民和同學嘲笑、模仿,其後一年不敢為影片配上旁白,以背景音樂代替。

梓朗表示以往只聽到正常人的三四成,自去年換了新型助聽器,情況才得以改善。「以前學鋼琴,要死記啲音符,以為自己彈好咗嗰音,帶咗新助聽器之後先知,原來自己有啲位一直都喺彈錯,依家就可以彈番啱。」他表示,現在有正常人的七成聽力和聽到高音頻,餘下的三成要靠猜和口型來協助。在父母和朋友的支持下,他重拾自信,更勉勵同路人:「如果我能做到,你也一定可以做到!」

梓朗在影片中解釋聽障人士的困難,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他們。

嬰兒配助聽器的黃金時期:零至6個月大

聽力口語治療師楊月瑩認為,越早配有助聽器,對小朋友的日後發展更佳,能儘早為他們提供訓練。她表示,配了助聽器後並不代表事情就此完結。助聽器不像眼鏡,只要度數對了,就可以100%看清楚,但助聽器只是輔助工具,小朋友要時間去適應和練習。她指出,現在聽障人士取得助聽器的時間普遍較長。「在『供助聽器及驗配服務』流標後,兒童要等比之前多半年,變相使訓練時間延後。」

政府應提供更多的跟進檢查予低齡聽障兒童

她續說,取得助聽器後更要去調節,調節又要輪侯一段時間,而且調節不會是一次,要多次調節,待調節完成後才可以開始訓練。她覺得現在政府為已確診的兒童只安排一年一次的跟進服務是不足。「嬰兒在長大過程中存在許多變數,應在生長期安排更多檢查,如三個月或半年一次,待他們穩定後才變回一年一次較佳。」

「其實家長在聽障子女中擔負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楊月瑩指出如訓練有家長配合,成果會較好。

助聽器輪候時間長款式不合時宜

註冊臨場聽力學家甘炳基認為,聽障兒童等候斷診和配助聽器的時間太長。「若政府能提供一條龍服務就更好,使他們(聽障兒童)能儘快取得助聽器。」甘炳基指出,政府在篩查測試中做得很好,但欠缺跟進服務。確診聽障的兒童要到不同的政府部門跟進問題,如一開始的篩查測試是由醫院進行,要進一步的檢查就要去健康院,期間要去不同地方進行檢查,最後配助聽器則交由教育局安排。「每個部門來來回回,會花費很多時間,到他們取得助聽器時,早已超過黃金時間,使他們日後要追(學習方面)比較辛苦。」他同時提到,政府現時提供的助聽器不合時宜,只提供數種助聽器,且型號相對舊,使他們(聽障兒童)沒有其他選擇。「我建議政府可以以資助方式去幫助他們,就好像長者的醫療券,他們可以使用券去選購適合自己的助聽器。」

甘炳基一直致力推動助聽器的發展,希望能提供更便利的助聽器予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