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遭隔離及長期在家者易焦慮 專家籲善用科技維持社交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昨日(9日)單日便新增10宗確診個案。疫情來勢洶洶,街上的陌生人,甚至身邊的家人也有機會是帶菌者,傳播速度令人措手不及。市民紛紛做好各種防疫措施,包括大量搜購防疫用品,以及加強清潔消毒。可是,除了表面的應對措施外,市民在情緒上的支援是否足夠呢?有專家指,遭強制隔離的人士因害怕自己「中招」,容易坐立難安;部分市民因擔心防疫用品不足,或長期留在家,突然改變生活習慣,也會令人情緒不穩,建議有足夠存貨的市民主動與親友分享物資,減低對方的不安感,亦提醒本身有情緒問題的人士,若焦慮情況嚴重,可暫時減少吸收新聞資訊,緩解心理壓力。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指,被強制隔離人士在情緒上會較為不知所措、焦慮和擔心。 (資料圖片/黃桂桂攝)

遭強制隔離人士憂中招 坐立難安

2003年沙士爆發時,有被強制隔離的淘大E座住戶曾打上電台訴苦,更有在威爾斯親王醫院8A病房工作的醫護因壓力過大而痛哭。17年後,香港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人因曾往返內地、或與確診人士接觸而需強制隔離,亦有市民因缺乏口罩減少外出,情緒問題同樣令人關注。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指,被強制隔離人士在情緒上會較為不知所措、焦慮和擔心,因為當他們得悉自己接觸過的人屬確診個案,而自己又是懷疑個案時,會感到十分難受。葉表示,「這一群人士還要等待七至十四天才能知道自己有否『中招』,容易擔心至坐立難安。」這些憂慮都會使他們的精神狀態不佳。

在職人士疫情下或擔心「手停口停」

葉續指,除了強制隔離的人士外,那些自我隔離的人也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他們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外,亦會擔心自己的財政狀況,「有些人習慣不停工作,如因隔離要停止工作,可能會使他們『手停口停』」,令他們在隔離期間擔心開支問題,若公司不容許他們進行自我隔離,更會令他們擔憂生計。

此外,由於本港目前防疫物資短缺,家家戶戶「一罩難求」,不少人因害怕出外會受到感染,使他們改變生活習慣,例如平日的聚會、上課,甚至社交方式,也在短時間內改變。「他們會不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由平常的聚會變成長期留在家中, 世界好像由一群人變成獨自一人,突如其來的改變,容易令他們情緒不穩定。」她建議,市民應善用科技,透過社交軟件和家人、朋友多傾談,開解自己。

精神科醫生籲主動分享防疫物資

對於口罩不足問題引起的囤貨潮,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認為,大眾不必大量購買防疫用品,「自己夠用兩個月,就已經足夠」。他形容部分人會因為防疫用品不足而感到不安,呼籲有足夠防疫用品的人士,可主動和家人及朋友分享,減少對方的憂慮。他表示,如果透過互相守望的態度去面對疫情,有助緩和大眾焦慮情緒,「當人人都有足夠的防疫用品時,就會減少焦慮」。對於需強制隔離的人來說,他指親友的支援十分重要,「因為隔離人士在這段時間未知結果,不確定的因素會為他們造成心理壓力」。

暫時減少接收資訊 緩解心理壓力

丁指,對於一些本身有情緒問題的人來說,現時不適宜接收太多新聞資訊,「因為越緊張,就會看得更多資訊,導致惡性循環出現。他們看了新聞會感到不安,變得更害怕,不安情緒又會使他們不能放鬆,甚至難以入睡,持續去看(新聞)會使這個情況不停重複」。他建議市民若接收過量資訊導致情緒緊張時,可暫時減少閱讀新聞,與家人及朋友維持正常的社交,疫情下互相幫忙。現階段他亦正在研究,在許可下情況下,考慮以電話或視訊等方式繼續幫助有情緒困擾的病人。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形容,部分人會因為防疫用品不足而感到不安,呼籲有足夠防疫用品的人士,可主動和家人及朋友分享,減少對方的憂慮。 (資料圖片/呂諾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