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rdan Brand大專賽】理大失連霸江山  譚偉洋「信」字改未來

撰文:張倩儀
出版:更新:

如果要給球隊一個期限,你希望是多久?
「如果以一場或是一季來斷定球隊系統的成敗,我覺得太短視。」一向以成敗論英雄的籃球場上,譚偉洋(阿洋)給理工大學三年。

大專盃五連霸、Jordan Brand Invitational大專賽二連霸,譚偉洋、李嘉耀和蕭永豪的理大教練團曾造出一代的王朝。惟在主力均踏入人生的新階段,意味的是理大必需砍掉重練,阿洋也沉着氣,一步步重新再走一次當年的路。今屆JBI一場比一場打出韌力,但始終未能入三甲,季軍戰末段無力守住力拼回來的優勢,最後以96:102不敵嶺南大學,首次在JBI中失冠。

「車!Poly贏咁多年都係因為有星啫!」聽過最多的莫過此。阿洋淺淺的一笑並搖搖頭,「星嗎?我不這麼覺得。」在他眼中,再「星」曾經還是那個小朋友。

譚偉洋在剛過去的大專盃失落四年來的第一個冠軍,四強不入,但他卻一臉淡然的說:「無所謂。」(鄭子峰攝)

「星」從哪裡來?

在他們教練團眼中,就算是剛升上來的學界「球星」也充其量只是球技、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界仔」,而大專玩法就是不同。「大專對手更強,如果你還是停留在學界階段,進步一定不夠人快;特別是體型,經過幾年大專洗禮後,體型上一定有明顯的改善。」即使是曾經的冠軍班底:梁兆華、蔡再懃、黃律堯等人,甲一球員佔球隊人數的一半以上,「他們當初進來都不過一個中學生,只能說大專這幾年進步得很多很快。」阿洋細數當年,梁兆華還在建龍,蔡再懃也在效力晉龍,當時兩人還不是大家眼中的「星」。

教練團由譚偉洋、李嘉耀和蕭永豪組成,借鑒南華的系統再變成適合理大的男、女籃的做法。(鄭子峰攝)

有球星才贏?在阿洋心中如何把好球員練成「球星」才是重點。「在外人的角度,理大是因為很多球星才可以持續勝利,但在我們的教球理念中,是先怎樣練成一個球星,然後去贏;球星都是練出來的,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五連霸成功了,然後呢?

是輸。

換走了一整代人,轉眼已在迎接更稚嫩的千禧寶寶,特別是精英賽的鋪張,造就了新丁們的自信,但實力和過去的冠軍人腳,老實說還是差了那麼一截。「很多中學後進來看似很有潛能,但如何將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最大,是我們的難處。」砍掉重練,由大專盃冠軍到今年的四強不入,這個天堂與地獄,阿洋淡然的說一句:「沒有包袱,真的沒什麼。」

過去幾年女籃和現在的男籃一樣走不到更好的名次,但卻在接手的第二年迎來第一個冠軍,這也印證系統的成功。(羅君豪攝)

贏是其次  生活是主菜

「贏真的是Bonus。」他接着說:「他們的成長和發揮才是我最着緊的事。」阿洋所相信的比着眼贏一場、兩場高深及難處理許多。「如何透過大學幾年學習待人處事、時間分配等,這些做得好自然能在比賽和練習都做得好。」環環相扣,愛管球員的表現,也愛管大家的生活。

「喜歡和他們聊天,而他們在人生中遇到不同的難題都前來傾訴,我真的很開心;關心他們周邊的事,反而會令打球方面都會有提升。」與其說管,更多是用心去體會每個球員,「有時候我們的經歷可能十年後是話題,但十年後卻不會再提起我們當年贏過多少個冠軍。」這些年,冠軍重要,但亦只是額外賺到的收穫:「最有成功感的,是他們會當我朋友。」也許教練只會在乎球賽,但阿洋在乎的是人,「球員會很着緊勝負,但自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比較享受過程。」因為生活和籃球,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場內場外並不分家。

現職理大的教職員,譚偉洋笑言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比起勝負,球員的成長和過程更可貴。(羅君豪攝)

理大系統性的威力

同一個系統,同一種用心,換走多少球星,理大還可繼續向上爬。阿洋話語間說出的是:贏球,不單靠球星,而是有一個任何球員的適用的經營之道。高山低谷,重新再帶一班新人,把當初成功的經歷再做一遍。「由贏到輸,最好的心靈輔導就是分享;打球不會百分百贏,多出色的球星都會面對輸,反而如何克服輸這件事才是價值所在。」剛過去的一季大專盃,理大一場又一場的以1分、2分敗陣,很是洩氣。從旁觀察,阿洋笑說每場都能看到顯着的成長。「從輸球中學習心態、技術層面提升以及隊友間的溝通和信任,他們亦會反思。」贏球一瞬的快感,輸球卻是一季的感悟;這一季,理大比以往的五年進步更快,表現出加強的韌性,大概是阿洋樂見的。

「有時候會被勝利衝沖昏頭腦,便覺得贏是必然,但我覺得輸並不是壞事。」他堅信。

從他身上看到信心,不管是對自己、球員還是理大引以為傲的系統。你、我、他都不會知道理大能不能再爬起來,但他信。

理大在運動項目的支援和資源在大專院校中不少,籃球也一直都得到很不錯的成績;如何放下冠軍的包袱,從失敗中振作再登頂是理大男籃接下來的難關。(羅君豪攝)

三年五年 讓大家信

「三年吧,三年都沒有成績那就把我們換掉。」與同為理大教練的李嘉耀閒聊談起女籃,他這樣說。當初女籃就在教練團執教的第二年終登上后座,二連冠證明了系統是對的。反觀男籃,阿洋也給大家三年時間:「我自己看的不是一場波或是一年,是三年甚至是五年;大專球員普遍都會留二年以上,多則可能是六年,如果只看一場比賽就太短視。」
 
系統?「有點沿用南華的一套?」我冒昧一問。阿洋笑說:「對,跟過不同的教練,試着放在下一代的球員身上,沒有設定只有應變。」消化間阿洋也把我當學生簡單說明:「 例如由防守轉快攻,頭10秒要起手,完成不了還有14秒要怎樣運用;上到前場能人多打人少就去,1打2就就等隊友接應,再不行就打個『early game』。」一層一層,不同的情況做出適當的決定,沒有設限:「『Fast break』不行就『early game』,再不行就打陣地,可能講三天三夜都講不完。」理大的系統在乎應變,每個球員都能在場上套入球隊的系統之中,「球星」只是個人技術和把握力的加乘。

譚偉洋試著從不同方式著手幫助球員的表現,但不是直接到肉的做法,反而是從生活和做起,畢竟籃球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羅君豪攝)

贏球是因為有球星?還是因好表現及勝利才有所謂的球星?「一輪咀」解釋完,阿洋笑笑補充:「還是會盡量爭取勝利。」畢竟贏球,是讓大家看到理大努力的最實在證明:「外界或是球員都是以勝負來衡量所做的事對錯。」成敗論英雄,大家都一樣。為了振興理大,重踏王朝的路上,不管是阿洋還是球員都只可以信:「我的角色就是要球員相信,不論贏輸也得接受到系統是對的;輸都好,要相信未來可以贏回來。」

相信成功過後的失敗,依然能走過並造就第二次的王朝。

譚偉洋直言自己的角色就是要讓球員相信,但在此之前,他必須先相信自己、球員、教練團和理大的系統。(羅君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