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四】畢業禮話劇學童演過度活躍生 關愛校園的建設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融合教育.一】SEN資優生撐到中五毅然退學 廿年問題制度仍存

【融合教育.二】SEN家長︰學校支援有等於無 做功課好似打仗咁

【融合教育.三】副校︰幫SEN生如偵探查案 有限資源看教師心機

上課時學校不會特別分開SEN學生,全校學生也有機會接觸到SEN生。(高仲明攝)

近年多了SEN學生在學校受到欺凌的報道,不同學校的處理手法各異。「包容」、「諒解」等概念難以單靠在課堂上令學生明白,共融的學習環境卻對SEN學生的成長及學習十分重要。

為推行融合教育,教育局在《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中指出,學校需要透過不同的活動來促進學生認識和尊重個別差異,營造一個共融的學習環境。學校不但是個讀書的地方,更是個人成長、品德培養的機構。

部分學校低調處理SEN學生的事務,也有學校不願公開SEN生的收生人數,甚至對於學校的SEN學生政策也不會透露太多,怕影響成績較好學生報讀。

藉助舞台劇 教學生學會包容

然而,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每個老師都需要面對SEN學生,以及協助他們處理困難,不會對他們的需要視而不見,或是勸退學生。在去年的畢業禮上,他們更把SEN學生的處境搬上舞台,希望師生、家長更理解這些學生,推廣學校的關愛文化。

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每個老師都需要面對SEN學生,把SEN生面對的問題搬上舞台是希望推廣共融。(高仲明攝)

話劇裏的小六學生把過度活躍症學生較衝動行事、難以安坐、容易分心等特質表露無遺,不是想其他人對他們有負面的印象,而是希望其他同學也懂得包容和面對這種處境。在話劇終結時,同學們發現過度活躍症兒童在體育方面有特長,學懂互相欣賞,並呼籲大家互相諒解。

張煌偉小學校長梁偉基說,建立關愛文化非一朝一夕的事,學校不會特地讓其他小孩知道哪些同學有SEN,不會特別在他們身上貼標籤,但大聲叫、無心弄傷別人的這些行為,校內不少學生並不陌生,每班至少有三個或以上這樣的學生。

他們漸漸長大時,也會知道有同學有這些特質,看到話劇也會容易理解到,希望帶出的是,校園中每天都發生的事。「SEN學生的問題不只是師生間的教學問題,也涉及同學間的關係、家長的接納程度等,他們會理解到衝突不是好的狀態,學懂去接納SEN學生。」

SENCO陳曉藝指,共融校園文化需要全校老師推動。(高仲明攝)

張煌偉小學約有630個學生,其中一成多是SEN學生,包括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等。特殊教育統籌主任(SENCO)陳曉藝老師處理SEN學生事務已有六年多,她說,SENCO也有「單打獨鬥」的時候,因為很多行政上的安排,例如協調會議、某些外購服務的招標、跟家長溝通等的事務均要負責,笑言很多同事都說,她每天要打很多個電話。

「說到如何教好學生,那就不可能只靠我一人了。學校建立關愛文化需要其他老師配合,例如我們訓輔組就推出很多不同的計劃,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勇於面對不同的事情,知道身邊同學有特殊需要時,要如何去照顧及包容他們。」

以強帶弱 減老師課堂負擔

她說,校園文化、關愛校園的氣氛很難單用指標量化,但一踏進校園,就會感受得到。訪問當天,記者還參加了觀課活動,到了一班二年級的中文課,以了解同學們上課的情況。當天的課堂用了「喜閱寫意」的教材,教導學生寫句字時有四個要素─時間、人物、地方和事情。

起初老師用了數幅圖片,讓學生在圖片中取得四要素的訊息,同學們都熱烈地舉手答問題。到後來分組活動,每組被指派任務,每人在工作紙上寫出圖片上四要素的其中一個,再由一個同學出來匯報。

學校希望學生上課時「以強帶弱」,分享學習成果。(高仲明攝)

老師提醒同學,遇到有字不會寫的時候,可以用「字詞寶庫」幫助,但要先請教身邊的同學。後來,記者看到有學生眼神飄忽,望向天花板,看起來不太專注。其他同學起初忙於討論,不太留意他。後來有同學把工作紙遞給他,讓他寫下一個要素。完成後,眾人大叫口令「一、二、三,任務完成」,然後整組學生伏在桌上,靜候其他組的同學完成。

兩組派了同學出來匯報,但那位不太專注的同學還是伏在桌上。老師看到了情況,叫了他的名字,他坐正一下,不久又伏下了。

到第二個分組活動開始了,那位同學還是伏在桌上。這時,身邊一位非華語同學不斷拍他的肩說:「唔好瞓啊,唔好瞓啊。」另一位同學見狀,也跟着說同樣的話。老師見狀走過來,但沒有高聲罵他,幫他打起精神來。其他同學繼續活動,完成後再由同學匯報。

記者後來問陳曉藝主任,那位同學是否SEN學生,老師沒有正面確認。但從這一堂課可以看到的是,其他同學對這位同學的支持,而老師也沒有特別嚴厲地在同學面前處理這個學生的行為,課堂秩序保持良好。

梁偉基校長認為,要了解SEN學生行為背後的原因,不能事事嚴厲對待學生。(高仲明攝)

梁偉基校長說,該校老師一般不會從負面角度看學生的行為,即使部分患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的學生因為控制不到自己情緒而出現大叫、弄傷別人等行為,老師也不會馬上粗暴或嚴厲地喝止對方,因為可能出現反效果。「我們會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先讓學生冷靜下來,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

學校沒有分精英班,卻更鼓勵「以強帶弱」。在同一班裏,同學的學習能力各異,並採用了二分法來分組,將強和弱的學生分在同一組裏,而當中「一號同學」的能力比較弱,部分學生會在「字詞寶庫」中找出詞語,讓一號同學抄下去。

「單靠老師是無法完全照顧所有同學的需要,我們鼓勵的是合作學習,分享成果,互相提點。」陳曉藝說。

陳曉藝透露,有教師在會議中分享,班裏有個智障的學生,平日班中同學都樂意幫助他,會提點他。但到了要出來在黑板寫字比賽時,有同學會說:「唔得,比賽要公平,唔可以特別優待佢。」

「從這件事,我們看到同學不會因為是SEN學生,便覺得所有事情都要遷就他,其實小朋友也很『得意』。因為這位學生將來出來社會,也可能會面對這種情況,未必所有事情都享特別優待,有心理準備,不是次次必然有人遷就。」她說。

學校透過不同的課堂活動及獎勵計劃,協助學生建立自信。(高仲明攝)

讓弱勢同學感受成功時刻

「校園文化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梁偉基說。事實上,學校也有訓輔組及其他老師協助推廣品德教育。訓輔組有個「每月之星」計劃,當中有六個不同的品德項目,如「尊重他人」、「積極樂觀」等,每月在每班中由班主任選出五位同學代表這顆「星」,再在每月周會中安排同學上台領獎,培養同學正面價值觀之餘,也讓成績不太突出的同學有機會感受「成功一刻」。

部分SEN學生如讀寫障礙生做功課可能花的時間較長,學校就為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了三款工作紙,分別代表「星星、太陽和月亮」,當中星星為高階級,太陽為普通程度,而月亮則為最簡單的程度。工作紙設計不同,主要是作答形式上有異,學習的目標和內容一致,使用月亮工作紙的學生也不會吸收少了知識,主要是作答時有更多輔助工具,如供詞填充或是選擇題等,讓他們更容易完成功課,減少抄寫句子。學校最初在數年前於英文科開始設計工作紙,再慢慢在數學及中文科上應用,現時常識科也有,教材設計好了,便能存起來留待以後重用。

以四年級英文的看圖作文工作紙為例,圖片旁邊有數條問題,提示學生思考方向,句子也已寫好了一部分,學生主要以填充形式完成作文。大部分學生使用的太陽工作紙,則只設有數條問題協助思考,學生需自行撰寫句子。最高階的星星工作紙則沒有問題提示,讓學生自由按圖片寫作。「當然,只設計了工作紙是不夠的,老師會在課堂上講解,才會讓學生回家做。」陳曉藝解釋。

學校為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分層工作紙。(歐陽翠詩攝)

要為每年級每科都設計不同程度的工作紙,也是不容易的工作,但教材設計的重擔並沒有只落在SENCO一人身上,也不是科主任一人負責,每級任教該科目的教師都會參與設計,再透過共同備課及在會議中分工,讓其他老師共用教材。

這種功課上的調適,能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學習同樣的核心內容時,不用花大量時間做功課。「我們的工夫固然多很多,但我們相信課業較切合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大了,就有學習動力,也學得更好。」梁偉基說,使用哪層分層工作紙,也會跟家長協商,讓他們有選擇。

「我們的文化不太着重比較,有些競爭風氣較大的學校老師或會認為,我們給學生程度較低的工作紙,會否影響成績呢?但我們認為小學學習應該是輕鬆的,讓小孩健康成長。」

「其實,很多人也這樣說,但實際能否做到也視乎環境中是否容許學生放鬆。很多時候有家長來問我,我們學校教的東西是否較淺?我只是簡單回應家長,我們是跟從中央課程設計的,課程不會特別淺,只是我們不會教高一個年級或是下一個學期的知識。」他續說。

學校參加了「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以小組訓練形式協助自閉症學生梳理情緒。(高仲明攝)

除了家課上的調適,在考試上學校也會作出相應的加時政策等。另外,學校參加了「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為自閉症學生安排課後訓練小組,同時讓教師及教學助理學習相關的情緒管理技巧,應用在課堂上的同時,也讓其他同學知道他們出現情緒問題時可以如何協助,以減少駐校社工或是心理學家趕到班房「撲火」的次數。

協助其他學校落實共融政策

得到教育局的邀請,學校自2013/14年成為「學校伙伴計劃」中的資源學校,協助其他學校推動融合教育,令更多學校在校政上及校園風氣上協助SEN學生在普通學校中學習、成長。有家長認為,融合教育的理念不是問題,只是做得好的學校來來去去只有那幾家,其他學校卻落實不了相同的政策。梁偉基及陳曉藝卻相信將來會有更多學校做好融合方面的工作。陳曉藝說,其實,很多學校都在做同樣的事,也有有心幫學生的SENCO,只是很多時家長和教師沒有足夠的溝通,家長便以為學生在學校沒有得到支援。

早前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到訪學校,了解學校推行不同政策的成效。(受訪者提供)

但他們坦言,現時政府落實的SENCO職位,未必切合到實際需要,SENCO需要的統籌及動員能力也非單單一個助理小學教師可以勝任,對於學校推動共融政策也有影響,但至少讓家長知道,有困難的時候可以去找SENCO,而校園文化是需要更長時間去建立的。他們坦言,學校曾經有家長因為小孩被SEN學生騷擾而選擇退學。

融合教育要體現「共融」,從來不是單靠學校教師之力便能做到。在有限資源下,也有做得較好的學校,透過校園文化建設、同學協作學習、分層學習模式等,讓SEN學生和其他學生一同成長。

可見,以校為本的支援模式,是否完全不可行呢?真正要思考的是,政府應協助學校在得到相關津貼後,如何有效地落實共融政策,而不僅僅是不停增加資助。

上文節錄自第11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8日)《融合教育︰徘徊十字路口》。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