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空間.三】葵涌工廈百花齊放 藝術家:不同的人卻互相幫忙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葵涌一帶交通雖然不如觀塘便利,但近年得益於「100毛」的進駐與相對便宜的租金,吸引藝文工作者落戶,譬如漢雅軒轄下的藝術空間「漢雅立方」,以及內地藝術家方力鈞、夏小萬等都在葵涌設有工作室。去年,Donna與朋友以8,500元月租在葵興工業街一幢工廈租下一個700呎的單位,一半用來作工作室,另一半設置成展覽空間「三十樓下」,個人或團體都可以租來舉辦小型展覽或個展。訪問之前,她千叮萬囑,說作品愈來愈多,早前辦完展覽後又留下許多物資,因而加建了兩間儲物室,現在單位的佈局與網上專頁的圖片有點差距。此為藝術空間系列文章之三。

Donna是藝術系畢業生,後修讀藝術行政碩士,畢業論文是探討香港的展覽空間、策展人與藝術家的關係,她最後更要策劃一個展覽,呈現其分析與發現。為了這個展覽,她找過很多場地,往往都是無功而還,「原來你不出名,要租借地方有難度,許多場地要在一年前申請才有機會租到,一些地方如大會堂,一日租金要1,000元以上。」小型場地如「百呎公園」、「咩事藝術空間」、「Common Room & Co」等都已結業,JCCAC、PMQ等展覽空間則要以租戶身份申請,才有租金優惠,最後她在老師的推薦下,才得以在藝穗會舉辦一個為期一星期的展覽。

這也是後來她為何在工作室闢出一處做展示空間,「外面的場地不利於新人使用,一來藝術家作品不多,二來他們沒有行政及策展經驗,不擅長搞展覽。」恰巧她熟悉藝術市場,了解策展過程,近年亦不時參與Art Fair ,當租客遇上困難,譬如不知道如何將作品掛牆時,她可給予建議。她說,租用這個空間的藝術家大多用來搞個展及做一些需要評分的藝術項目,人流不會太多,至今做過的展覽也不算多,平均兩個月一次。

氛圍比環境更重要

工作室的條件不算理想,甫租下時樓上有間僭建屋,駁着一條屎渠,她多次向業主反映要拆除,業主推說僭建屋已經封了,以不會有人居住來逃避整修,結果是鄰居好心幫她鋸去屎渠。她花了好些工夫裝修好單位,自己髹油漆、鋪地板,找師傅簡單起了四面牆,加了隔音門,但用起來才發現不時漏水,前陣子更有天花板倒塌,業主一直愛理不理,直到隔壁單位的天花板出現嚴重問題,才肯維修。

縱然環境不好,但她說很喜歡這裏的氛圍。當日她與先生膽粗粗上來睇樓,剛巧遇上藝術家夫婦黃澤雄及關四方,兩人是同一層另外幾個單位的業主,從事繪畫及雕塑創作,大家聊開來,對方更指過幾天會在天台搞BBQ,邀請他們參與。「我當時甚至不是這裏的租戶,但這種有趣的關係讓我感興趣,便租下這裏了。」

黃澤雄喜歡與人交流,Donna亦喜歡跟他分享想法。最近她從塌天花板中收集了一些石屎,發現石屎層裏有不同成分的沙石、鋼筋、木屑,開啟了一系列石屎創作,黃澤雄則建議她不要只做石屎,可利用其他物料延伸這個主題。「以前讀書時,我不太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太會說自己的想法,但在這裏,大家會很無私地將想法說出來。」

工作室早前塌天花,Donna靈機一觸,將石屎收起來,用作創作素材。(吳鍾坤攝)

早前,黃澤雄接待了兩位駐村藝術家,他們受「唐樓」(Tong Lau)邀請來港,需要做一些大型的雕塑品,而這邊工具多又齊全,便過來創作。Donna不時與他們聊天,臨走時,大家又在天台搞BBQ派對,邀請了藝術家、策展人、畫廊、傳媒朋友參加,「每次BBQ都聚集不同的人,大家可以透過聚會認識其他藝術家,聽起來好像很唯利是圖,但藝術家就是需要一個這樣的network。」

未搬入葵興前,她不曾想過這邊會有那麼多藝術工作者,搬來後,她發現大廈同層有廣告人、建築公司、後製公司,樓下也有人做噴畫,有漫畫店,需要幫忙時幾乎一呼百應。有次她想用鐵條及鐵片做支架,需要用到刀片機,她跑到葵芳找朋友幫忙,「他幫我鋸鐵、鑽孔,再幫我焊接,這裏給予我的除了空間,還有朋友、夥伴。」

黃澤雄的工作室裡常常放着各種工具供大家使用。(吳鍾坤攝)

不學伙炭 怕種子變質

黃澤雄保守估計,葵涌一帶有過百位藝術工作者,大多各自各創作。Donna則說工廈裏可以衍生很多創作靈感及人脈,譬如她常常在垃圾堆中找到有用的廢料,放在工作室的幾塊鐵片是執回來的,展覽空間裏的一張木枱,上面的大木板、下面的石油桶都是在垃圾堆裏找到的,不同的石屎,有些是天花板塌下時留下來的,有些則是鄰居丟的。無用之物,原來都有用。

她說這裏與早期的伙炭藝術村相似,有不同的創作人,彼此又會互相幫忙,偶爾又會搞BBQ聯誼,但談到會否像火炭一樣,成立「伙炭有限公司」,甚至搞開放日,她則略帶保留,「我怕業主加租,也不想破壞氛圍,所以暫時不想聯合搞活動。」

提到伙炭藝術村,讓人想起華聯工業大廈,初期主要由中大藝術系學生、老師租用,後來加入其他院校的學生,一些藝術家聞風而至,其最大特色是自然形成,樓上樓下的人互相認識,偶爾會一起辦展覽、搞活動。藝術家亦自發搞開放日,初期只有三四間工作室參加,觀眾亦只有數百人,2008年信和藝術提供資助後,高峰期有300個藝術家參與,觀眾人次更以萬計。出發點本是很好的一件事,卻在後來變得商業化,本在1月舉行的開放日,為配合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改至3月。參與籌劃的藝術家為準備開放日要暫停創作,以準備宣傳單張、小冊子等,而不論籌委還是藝術家,都對開放日持不同意見。在理念不一之下,最後伙炭有限公司在2016年解散。

工作室樓上便是天台,黃澤雄不時邀請藝術家朋友前來BBQ聯誼。(吳鍾坤攝)

Donna很珍惜現時的關係,不想萌芽的藝術種子變質,但面對來年租約期滿及最近被相關部門盯上,卻始終有點不安。她近日與朋友在工作室玩Art Jamming(即興藝術創作),豈料被人投訴,說她開班教學。地政人員上來巡查時,她只好將工具搬出來,說是在做畫框,「我們平時的確有做畫框,有些掛牆工具也是自己做的,重點是我們真的沒有教班。」她無奈地說。

香港還有哪些藝術空間?裡面又有什麼故事?詳情請看:

【藝術空間.一】JCCAC開幕十年 給新人希望讓老鬼失望【藝術空間.二】工廈藝術家兩年造6000字 自創勁揪體記錄正體字【藝術空間.四】貴租壓迫下一遷再遷 劇團:只求有個合法的場地【藝術空間.五】發展不能仰賴愛心 文化政策欠深思熟慮【藝術空間.六】鬧市中的綠洲 富德樓有個實驗劇場

上文節錄自第14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7日)《尋找藝術空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