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5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採購目標受到質疑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美國和中國近期達成的有限貿易協議對遭受貿易戰重創的美國農民來說可能是件好事,但由於美國談判人員設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標遭到質疑,令農業部門因該協議而產生的寬慰情緒有所減弱。
《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官員稱,中國已承諾在未來兩年內將每年的農產品採購規模增加到至少400億元(美元‧下同),最高可能達到500億元。500億元幾乎是貿易戰爆發前中國對美國農產品最高年度採購額的兩倍。
「他們需要美國豬肉,也需要美國大豆。他們需要500億美元的農產品嗎?絕對不需要這麼多。」First Choice Commodities Inc.的農場營銷顧問馬歇爾(Dave Marshall)表示。
毫無疑問,中國可以在目前每年採購約1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的基礎上擴大購買規模。受非洲豬瘟影響,中國的豬肉產量大幅下降,目前還無法僅靠國內供應商來滿足14億人口的需求。此外,政府對經濟的控制也將使這一過程變得容易。
儘管如此,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近20年來發展迅速,還從未出現過上述協議所預見的增長規模。
協議仍在檢審過
人們產生懷疑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正式的書面協議,官員們表示,該協議仍處於草案形式,正在檢審過程中。
然而,分析人士表示,出口當時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水平,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2013年,大豆期貨的交易價格約為每蒲式耳13.50美元,較12月17日收盤價高出30%以上。2013年玉米和小麥期貨價格大約比現在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