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蔣雨融的演講激怒中美網民?精英同大眾爆嚴重信任危機
一位來自青島的25歲女子蔣雨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篇充滿理想主義的演講,但誰知這篇原本應該是勵志的演講,竟然引發了網絡大戰。這場風波暴露了當今世界一個極其危險的現象:精英同大眾之間的巨大撕裂。
哈佛畢業禮上的演講
蔣雨融到底講了什么?為什么會引起這樣大的震盪?在5月29號的哈佛畢業典禮上,作為哈佛近400年校史上首位登上畢業講台的中國女性,蔣雨融以《守護我們的人性》為題發表演講。

她一開場就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去年夏天她在蒙古實習的時候,接到坦桑尼亞兩個同學的電話,求救如何用洗衣機,因為所有標籤都是中文,Google翻譯竟然將「快洗」譯做「旋轉幽靈模式」。她說:「一個印度人和一個泰國人,叫一個在蒙古的中國人破譯坦桑尼亞的洗衣機,我們一起在哈佛學習。」
這個開場展現了哈佛的國際化同多元性。然後她開始表達她的核心觀點:「被我們貼上敵人標籤的人,他們也是人。看到他們的人性,我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性。」
網絡風向的急劇轉變
最初,這個演講確實獲得了很多正面反應。中國網民紛紛留言點贊,認為演說充滿倡導平等包容的理想主義光芒。有人說:「有國際視野的孩子的思維就是不同」、「比美國總統還有格局」、「世界就是需要這樣有『大我』的人」。
但當蔣雨融的背景被深挖之後,網絡風向急劇轉變。原來蔣雨融是中國綠發會專項基金執行主任蔣志明的女兒,還有可能是經綠發會副理事長兼長期秘書長周晉峰推薦入讀哈佛。有網民評論指:「她父親被扒出是綠發會會長,這算不算又一起『坑爹』事件?」
蔣雨融最初被塑造成一個憑藉個人努力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英國讀高中,然後進入杜克大學、最終考入哈佛的勵志故事。但是當真相暴露之後,這個「平凡學生寒門逆襲」的人設徹底崩塌。
網民開始質疑:為什么要將一個明顯有優越家庭條件的人包裝成普通人?這種虛假的勵志故事會不會給普通家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有人直言:「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應該是少數人的特權游戲,而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家庭身份的爭議爆發
當蔣雨融的家庭背景曝光之後,輿論開始失控。此前走「特權通道」入讀協和醫學院的董小姐,與17歲卻戴230萬(人民幣)耳環的女演員黃楊鈿甜,已經引起了內地關於社會公平的大規模討論。蔣雨融的背景曝光後,網民很自然地開始將她同董小姐、黃楊鈿甜聯繫起來,認為又是一個權貴掌握稀缺資源、佔據上升通道的不公平故事。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和網絡暴力,蔣雨融在6月2號開通多個社交媒體賬號,發長文澄清自己沒有走後門。她在文中說自己並非「大女主」,原生家庭非常破碎,還說從小父母就分居離婚,同母親顛沛流離,自己初中還遭遇過校園欺凌。她承認曾在父親任職高管的綠發會實習,並獲得實習生推薦信,但最終沒有提交綠發會推薦信。
蔣雨融還說哈佛的研究生學費是自己畢業後攢下的所有積蓄,為了湊夠學費,她還被迫推遲一年入學哈佛。
但網民不接受這些回應,還提出了更多的疑問。其實事到如今,這些解釋已經不重要,最關鍵的是,蔣雨融的畢業演講如果放在過去,或許會被主流觀點當作中國青年走向世界的成功故事,但結果在今天,竟有這樣多人質疑、批評。
這其實反映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即全球精英與大眾的撕裂。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精英階層都面臨民眾的普遍不信任。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
蔣雨融的演講被好多人視為「白左」價值觀的典型代表。本來,白左的口號充滿理想主義與人文關懷。但因現實社會存在太多的不公平,以至於好多聲音批評他們脫離現實。蔣雨融畢業演講展現出的價值觀,雖然聽起來符合底層的利益,以及現代社會的價值追求,但是很多人並不相信她的說法,甚至批評她假大空。
在中國的輿論場上,她的話不偏不倚擊中了中國民眾現在最大的兩個痛點:對權貴同特權的憎惡,以及對美國傳統精英主義價值觀的反感。
中國的左派人士憤怒點是:一個明顯來自特權家庭的女孩,憑什么代表普通民眾發聲?這種憤怒反映了中國社會對階層固化的深度不滿。
而中國的保守人士,他們認為蔣雨融的演講是對西方價值觀的迎合,甚至是對中國的背叛。他們將蔣雨融同中國綠發會的關系視為「被西方滲透」的證據,認為她已經淪為西方對華意識形態滲透的代理人。
更諷刺的是,蔣雨融在美國也不受歡迎。美國保守派人士質疑她是「中國間諜」,認為她的演講是中國「大外宣」的一部分,質疑她背後是不有中國政府的指示。
更有美籍網紅找出一段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去年在哈佛演講,遭到台灣與西藏學生抗議的影片,指一名疑似蔣雨融的女生出現演講後台盯場,懷疑她有參與幫忙趕走抗議學生。
而美國左派對來自中國精英家庭的留學生有本能的懷疑,他們認為,這些中國富二代來美國讀書,只是為了鍍金,然後回去中國做統治階級。他們根本不會真正關心美國的社會公義問題。
精英與大眾的撕裂
為什么蔣雨融的理想主義演講會同時激怒所有人?因為在這個撕裂的時代,任何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都會被視為精英的自我陶醉。其演講之爭背後的最要害問題,恐怕是精英和大眾的裂痕。在今天的世界,精英同大眾已經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
精英階層被指控占據過多的資源,大眾則充滿怨恨情緒。無論是家庭出身、教育履歷還是作為學生代表在世界頂尖大學發表畢業演講,都已經證明蔣雨融屬於精英階層。
在中國,民眾對權貴階層的不滿情緒持續上漲,對西式精英教育的反感程度與日俱增。任何有條件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中都更容易面對敵意而非肯定。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指出:「富裕的白人自由主義者傾向於支持那些不會對他們的財富構成實質性威脅的進步政策。」這種虛偽激發了民眾的反精英情緒。
社會流動性的危機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蔣雨融風波反映了社會流動性的危機。當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且不平衡、俄烏戰爭持續、以巴沖突不斷、各國之間關稅與貿易戰你死我活的時候,蔣雨融的理想主義就顯得格外刺眼。
當精英階層在象牙塔入面講緊多元包容的時候,中國普通民眾面對的是失業、房價高企、教育資源不足、醫療費用昂貴等實實在在的問題。
蔣雨融畢業演講是否真誠見仁見智,但是她的遭遇同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文化精英、白左在今天世界面臨的困境,都在說明相比於漂亮的口號、動人的理想,踏踏實實這樣推動社會進步,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結構,才能夠最終贏得世人的敬重。精英未必永遠是精英,大眾未必總是大眾,流動的世界才有生機,公平的世界才會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