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基(港島)校長用愛灌溉伴航 重度自閉症學童打破宿命超額畢業

啟基(港島)校長用愛灌溉伴航 重度自閉症學童打破宿命超額畢業
撰文:彭彥怡
出版:更新:

「川川」二話不說就將鞋襪脫掉,繼而躺在課室地上;遇上天氣熱、下雨天或環境嘈雜會大叫,開心又會突然拍手及搖晃身體,大部分時間只會以單字回應;一旦餓了就要進食,不能等到小息……「川川」患有重度自閉症,初入讀啟基學校(港島)時,每天都會出現這些場面,未開學已嚇跑數名新生。老師們最初都無從入手,後來憑藉耐心逐步建立互信。轉眼6年,「川川」成績穩步上揚,取得中、英、數、常合格的成績,現在更即將畢業,超額完成小學。

本港現時沒有專為自閉症學生而設的資助學校,政府雖然提倡「融合教育」多年,但自閉症學童入讀主流學校,學校要兼顧一般學生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容易顧此失彼,陷入兩難局面。啟基學校(港島)校長鄭惠琪09年面臨殺校危機,肩負學校重組責任,基於「以愛培育」的教育理念,史無前例取錄了患重度自閉症學生「川川」。

尚欠2年便屆退休之齡的鄭校長,坦言遇上「川川」是教學40年中最重要經驗之一,亦感恩「川川」母親的信任,令自己體會到什麼是生命力。「生命力唔係指學到啲咩,而係睇到別人嘅努力,感染身邊所有人。」鄭校長形容學校團隊猶如積木,一層疊一層,缺一不可,果效必須用心及真誠方能累積。

啟基學校(港島)校長鄭惠琪坦言未開學就有數名新生因「川川」被嚇至退學,亦曾一度失落,最後決定抖擻精神為選擇了啟基港島的學生繼續努力。(羅國輝攝)

特別配套助融入校園 教育學生培養同理心

針對「川川」的能力,啟基學校(港島)有一系列配套,包括在功課量、考試方式及書寫協助幾方面作出調整,如減少抄寫及豁免作答增潤題目等,但為了確保學生可公平評分,考試內容會一致。入學初期,班主任曾嘗試用傳統方式對「川川」進行規範,例如要他坐定定、不可在課室脫襪除鞋、亦不可大吵大嚷,但效果不理想,亦花費不少課堂時間。學校後來發現與其強迫「川川」改變,倒不如主動向同學講述「川川」的需要,讓所有人正面看待差異,減少誤解與排斥,現在不少同學見到「川川」有特殊狀況,都會主動關心及幫忙。

左起陳偉健、黃婉彤(中間)及林芷盈(右)都曾是「川川」的班主任,他們認為教育的重點是透過學習一起成長,不應用差異來局限每名學生。(羅國輝攝)

實然,有不少主張融合教育的學校,都是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來制定方針,如遇上學生有情緒問題,一般會以隔離形式將他們分開,來避免衝突,但學校等同一個微型社會,如從小沒向學生提供相互理解的契機,到他們長大後都會持續出現標籤、曲解及互相避開的情況,沒能讓學生真正接納多元性的可能。

由只答「YES、NO」到可書寫 歷時6年一步一腳印

「川川」入學頭兩年的課堂參與度低,主要以「Yes」和「No」回應,基本上是零互動,即使已有調適措施,如放大試卷的文字,由老師讀卷及從旁扶手書寫,都只能完成選擇題,分數只得10至20分。到三年級因疫情關係轉為網課,多了在家與媽媽一同練習用筆,逐步建立了用紙筆溝通的能力,加上受同儕的影響及自我要求提升,「川川」越來越融入課堂,亦多了表違自己,可獨立考試。升讀五、六年級後,「川川」的成績明顯進步、尤以中、英文作文最為顯著,不論是用字及情感表達都超越不少同學,情緒管理能力亦同時上升,主動要求與同學做相同的事,如小息一同吃零食。

「川川」6年小學生涯建立起正常的校園社交,同學都喜愛與他玩耍。(羅國輝攝)
「共融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不單是給予學生資源或協助,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起點和需求,給予相應的支持,讓學生都能有所成長。」
啟基學校(港島)校長鄭惠琪

開學首天不肯入校門 溝通簿成橋樑增互動

鄭校長很重視家校合作,認為每位學生的個性及習慣不同,如家長能與教師保持密切聯繫,對學生成長及教育需要會更加到位。鄭舉例指出,「川川」初小時,整天都躺在地上,加上他對外界聲音敏感,亦有情緒反應,如小一首天上學便站在校門不斷拍打回收箱,拒絕步入學校,最後班主任要跟「川川」一直「High Five」玩耍才順利帶他上樓入課室。學校後來跟「川川」的媽媽加強溝通,得知「川川」在舒適的環境都會脫掉鞋襪,於是特別在課室劃出一個特別活動空間,讓「川川」在無壓迫的氣氛下學習,互動情況逐步有改善。

「川川」的中、英、數及視藝功課,都展現出他的智力成長不比健全學生差,作文水平更顯出清晰的思路。(羅國輝攝)

鄭校長回想「川川」就讀小三時,學習終於現來曙光,教師開始用「溝通簿」與「川川」交談,了解他的感受及需要。但起初不如想像順利,「川川」有時整天也不寫一個字,拒絕回應,但學校沒有放棄,採取不脅迫方針,「川川」漸漸敞開心扉,成績亦開始進步,願意坐定定上課,近2年已毋用老師扶手書寫。「未用『溝通簿』前我哋只能靠估,估10次錯9次,唔能夠掌握『川川』的喜惡,成日撞板。」

「川川」由小三開始在校內以紙筆跟教師溝通,成績開始進步,他的志願是將來成為一位英文作家。(羅國輝攝)

主科合格志向做英文作家 校長擔心現實令升學止步

「『川川』智商其實唔低,亦知道佢將來想做一個英文作家,我唔想佢讀到中三就要讀返特殊學校……」面對即將升中的「川川」,鄭慧琪校長有說不出的擔憂,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亦說出SEN學童所面對的殘酷實況,因主流學校人數多,課程廣泛,上中學後教師要追趕課程,鄭校長擔心「川川」無法跟上節奏,其次是同學間的相處,「川川」踏入青春期情緒變化可能很大,或會引發欺凌問題。

「共融教育不單係資源及硬件上的支援,我嘅同事絕對係無私奉獻,我成日強調學生嘅成就重要過學校成就,以人為本要身體力行。」鄭校長透露,同事間常笑稱入職啟基一年等於在其他學校工作三年,可想而知非一般的工作量。

面臨殺校大手改革幫助弱勢 非學術常規課提升學生能力

啟基學校(港島)前身是北角街坊會陳維周夫人紀念學校,鄭慧琪09年接任校長,她表示,區內不乏傳統名校,學校的定位向來服務弱勢家庭,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有非華語學生,亦有連幼稚園都沒讀過的新移民學生,她接手後第一時間加強外籍老師比例,社工數目及教學助理亦有增加,務求全方位照顧學生,首要加強他們的溝通能力,同時引入非學術常規課程,包括劍擊、油畫及手鐘,讓學生提升專注力、判斷力及思考力,亦可培養團體協作的精神。

啟基學校(港島)不會就學生的水平及族裔分班,期望帶領學生從學習中認識自己,行政採取「不問責、只解難」為核心。鄭校長指取錄「川川」後的一次適應課,因「川川」在禮堂大叫,立時令3名學生退學,她坦言有片刻失落,但很快便抖擻精神,並在開學前多辦幾次家長會,讓大家明白學校的立場,放心讓子女入讀。

啟基學校(港島)鄭慧琪校長指「川川」智商不低,期望他能升中繼續接受主流教育。(羅國輝攝)

退休前的最後心願 「川川」能升中接受主流教育

『向來不擅長說話的我,面對畢業,已經留下很多回憶在腦中。鐘聲仍然在響,在走廊,在樓梯,我努力行走,卻總是不快。可是老師沒有放下我的手。同學是我快樂的泉源,我如同是置身在「愛的花園」……沒有啟基學校(港島),沒有今日的我……畢業就像一艘船,送我們各位同學到不同的地方,繼續了不同的旅程……』這是「川川」所寫的畢業感言,鄭惠琪校長自謔眼淺,看到文字,眼眶又泛紅起來。

鄭惠琪校長(右)不欲「川川」讀到中三便告止步,一時傷感哭了起來,「川川」媽媽(左)在旁安慰。(羅國輝攝)

即將退休,鄭校長期望「川川」升中後可繼續接受主流教育,假如有學校能給予取錄,她與學校團體願意提供支援直至他升上中三。她表示,「川川」已經學會粵語拼音輸入,相信溝通會更為順暢,只要學校能給予多些支持,深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川川」可在某些專科繼續發展。

啟基學校(港島)校長鄭惠琪形容學校團隊的組成如積木,缺一不可。圖左起是社工許佩鈿、副校長兼課程主任陳慧怡、校長鄭惠琪、特殊教育需要統籌陳俐珊主任、及社工胡鎂荺。(羅國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