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強中乾兼內鬼太多慘遭以色列「吊打」 會出現政權更替嗎?

伊朗外強中乾兼內鬼太多慘遭以色列「吊打」 會出現政權更替嗎?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我看網上很多人在討論伊朗政治危機的。好像伊朗政府馬上要倒台了,政體都要更換,甚至好像這個事情已經確定。討論這些話題的人未必有什麼預設的意識形態立場,只是覺得伊朗有點不堪一擊,甚至有怒其不爭的。但他們似乎都覺得伊朗政府情勢不妙。

2025年6月13日,圖為內塔尼亞胡在社交平台上發影片談及襲擊伊朗事件。(截圖自X@netanyahu)
2025年6月13日,圖為內塔尼亞胡在社交平台上發影片談及襲擊伊朗事件。(截圖自X@netanyahu)
以色列在伊朗境內布局多時,除了戰機空襲,更動用了藏在民用車輛與建築內的炸藥、無人機與秘密突擊隊(Reuters)

確實,這是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明確提出來的目標:他把戰爭的目標做了一個升級,原本的「小目標」是摧毀伊朗的核設施,「大目標」則是推動伊朗的政權更迭。他甚至直接號召伊朗民眾揭竿而起。事實上,他一直在「隔空喊話」,呼籲伊朗民眾造反。這並不是新聞。

對於內塔尼亞胡來說,設定這個目標毫無成本。因為,即便不能實現,也不會讓他在政治上丟分。他的算盤是,設定一個相對比較大的目標,以此拉攏和團結國內的極右翼政治聯盟,動員更廣泛的民眾,機會主義的拉美國下水。只要戰爭能夠持續下去,他在以色列的位置就穩。所以。設定這樣一個目標,是個理性選擇,完全可以理解。

但內塔尼亞胡設定這樣一個目標,不代表這個目標就能實現。

2025年6月14日經以色列襲擊之後的納坦茲核設施。(Reuters)

以色列在和伊朗的衝突裡,在軍事上有明顯的優勢。伊朗雖然還有幾千枚導彈,但喪失大部制空權,屬於被挨打的份——導彈被就地消滅在發射裝置和彈藥庫裡。武器消耗速度驚人。

過去幾年可以看出來,伊朗靠代理人戰爭,表面上看「風生水起」,似乎很強,但實際上是「外強中乾」,根本就經不起正面對抗。這套防禦體系在以色列情報疊加現代化軍事體系面前不堪一擊。

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的官方社交平台發佈帖文稱,伊朗永遠不會向猶太復國主義者妥協,將會作出強烈的回應。(Reuters)

昨天,我也提到,伊朗的問題是,政府得不到民眾的普遍支持,「內鬼」太多,千瘡百孔,以色列把伊朗當成了自己後院,可以長驅直入,為所欲為,隨意蹂躪。

然而,統治疲弱,政府無能,在軍事上挨打,並不代表政權就要更迭了。這是一個邏輯跳躍。

政權更迭的話,需要幾個條件,或者幾種情形,個別或同時發生。

第一,發生政變。政治上,某一派採取「非常規手段」,接管了政權。政變必須和暴力、軍隊聯繫在一起。光幾個政客發表演講是不行的。你恐怕得抓捕一兩個人,必要時還要刺殺;你得控制一些關鍵的設施(如廣播電台)。這也決定了:政變也必須獲得軍事上的響應或支持,最起碼也是回避——即軍方不干預或默許政變的發生。

第二,民眾大規模揭竿而起,反對政府。我們原來討論過一個學術話題,就是所謂的「3%」或「3.5%」問題,指一個政權,如果遭到3%或3.5%的民眾公開反對,就很危險。這比較適合人口小國:一共幾百萬或千把萬人口,幾十萬民眾突然集體行動,政權很危險了。但伊朗是個大國,人口九千萬以上,首都德黑蘭900萬人,這個公式對於伊朗是不適用的。在這樣的大國,對抗力量往往非常局部,比例非常小,很容易被更大的基數所消化。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看不見什麼大規模抗議。相反,大多數民眾對以色列同仇敵愾——當然,伊朗有大量內鬼,很多對政府心懷不滿的人——但現在沒有什麼成規模的裡應外合配合以色列號召響應的群眾運動。這種想法,實際上是天方夜譚:民眾對伊朗政府現在更多是怒其不爭,覺得政府無能的問題,但在以色列的進攻面前,只會更加團結。這裡,我說的是大大多數人的情況,不是少部分反政府分子的情況。就這一條,我們可以繼續觀察,看看伊朗有沒有這樣的群眾運動。光有群眾運動也是不行的,還需要軍方(國家機器的配合)。如果軍方不配合,群眾運動就會消滅;如果軍方配合,要麼是默許,要麼在上層策應,就勢發動政變,否則僅憑群眾抗議是沒有結果的。就這一條,看看歷史上的政治運動就知道了。

+4

第三,地面部隊進攻。請注意,不是導彈、飛機、無人機炸一炸,而是派地面部隊進攻,消滅伊朗的政府軍隊,接管政府,更換政權。它可以是外國軍隊發起的進攻——就是美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的模式,也可以是本土軍隊進攻,即敘利亞模式或利比亞模式。伊朗目前有內戰麼?沒有。當然不排除它發生,但目前在我們的視線裡看不見。如果沒有內戰,那就只能看國外。請問誰去進攻伊朗呢?以色列會進攻伊朗?不會的。為什麼?一個七百萬人口的國家(只考慮猶太人),在沒有合理理由和勝算的情況下,為什麼要去進攻一個九千萬人的主權國家呢?以色列人不講國際法,但還是有常識和邏輯的。內塔尼亞胡的策略,實際上就是「炸炸炸」,摧毀伊朗的核基礎設施和常規軍事設施,「殺殺殺」,用暗殺的手段除掉伊朗的領導層,正如他們對待哈馬斯和真主黨的辦法,來一個滅一個,用恐怖主義手段去震懾伊朗人,然後「坐等」會發生什麼。如果伊朗內亂,他們拍手稱快,因為應該對他們的「大目標」有利;如果伊朗沒有內亂,他們也無所謂,因為他們更關心的是實現「小目標」,即對伊朗「去核武化」。而如果以色列不派地面部隊,那就沒有人派地面部隊了。美國特朗普政府連為以色列提供多少進攻和防禦武器支持都面臨著巨大的本國政治分歧與撕裂(這個問題我之後會再討論一下),是不可能出手的。因此,盤算一下會發現,並沒有人會出手。

2025年6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從美國馬里蘭州安德魯斯聯合基地(Joint Base Andrews)登上空軍一號前往加拿大參加G7領導人峰會時揮手致意。(Reuters)

以上這些,實際上就是美國人說的「政權更替」(regime change)的基本方法。自冷戰以來,美國在世界各地到處推動政權更替,基本上,就是把反美政權換成親美政權,不管這個政府是選舉產生的還是非選舉產生的,有民意支持還是無民意支持。因此,在這個過程裡,完全不需要民眾的支持,只要有軍事支持和代理政客就可以。

伊朗6月16日向以色列發動新一輪導彈攻勢,以軍的防空系統在特拉維夫進行攔截。(Reuters)

這些因素目前在伊朗都沒有。當然——我們不能排除說將來沒有,但至少目前是沒有的。而針對以色列攻擊伊朗,我觀察到的美/西方專家的觀點是,短期內,1)更多人認為這些攻擊反而增強伊朗國民凝聚力,而非瓦解民眾支持——所謂「兒不嫌母醜」,在以色列面前,什麼樣的伊朗政府,老百姓都願意支持——這裡我說的是一般人,不是少數本來就反政府的人士;2)認為伊朗反而會因此加速核武器開發的人多於認為伊朗會在壓力之下就此收手者。

說到底,這就是伊朗內部溫和派/改革派和強硬派的一場博弈。你很難評價在外力之下,到底是溫和派/改革派得分,還是強硬派得分。要看到,伊朗不是一個人口小國(近億人),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傳統,有龐大且完整的產業鏈和技術體系。它的國民是驕傲的,自信的,愛國的,不希望被侮辱的。這樣的國民,往往越逼越團結,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以色列扔兩個炸彈,他們的政府就要因此垮台。但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即民眾看到政府無能,深深的失望,一代新人崛起,走上政治革新的道路。但這是在體制內的漸進改革與發展,不是短期內就發生的政變和政權更迭。就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之前伊朗人對自己的軍事能力是有信心的,達到了某種峰值。過去一年多被以色列種種吊打,甚至跑到伊朗本土「撒野」,已經很大程度摧毀了伊朗人的信心,逼迫他們重新自省,重新尋找未來的道路。危機危機,所謂有危就有機。窮則變,變則通。國難興邦,遭遇危機,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總而言之,我的判斷是,伊朗政治疲弱,漏洞百出,但政權更迭是另一個層面的事情,另一個性質的東西,它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但概率很低。我們所能看到和聽到的關於伊朗政權更迭的信息,更多的是內塔尼亞胡極右翼政府(及其在美國的響應方)為了服務自己的政治議程所做的政治宣傳與運作的迴響。

以上都是基於公開信息及歷史作的邏輯推理,僅供參考。

本文獲公眾號「兔主席」授權轉載,作者為中共元老任仲夷之孫任意(網名「兔主席」)。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