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低空經濟的發展路徑與機遇

來稿作者:于承忠、孫嘉來
香港在低空經濟(LAE)領域的發展方興未艾。雖然香港長期以國際金融中心著稱,但這一傳統優勢能否在低空經濟的融資及保險市場中轉化為實質競爭力,值得深思。隨著內地金融業的迅猛發展與全球影響力提升,香港的相對優勢正逐漸縮小。
低空經濟本質上涉及國家安全、空域管理和產業政策等敏感領域,而內地統一的監管架構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徑。香港獨立的法律框架可能創造出監管套利空間,增加了跨境經營的複雜性。
監管碎片化與政策不確定性
香港近期對無人機法規的修訂雖然看似進步,但實際上突顯了一個關鍵問題:香港主要是在追趕內地標準,而非引領創新。對丙類無人機實施強制保險要求反映的是被動應對而非前瞻性監管。更令人憂慮的是,香港的監管時間表與內地市場快速發展節奏缺乏協調,這可能為跨境運營企業帶來額外的合規成本。大灣區融合雖被視為香港的重要機遇,但目前仍處於願景階段。真正的區域融合需要協調一致的法規、共享的數據系統和統一的監管機制,而這些關鍵要素尚未實質建立。
市場動態與經濟現實
內地低空經濟預計到2026年規模將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但香港在這一巨大市場中的角色仍不明確,甚至可能被邊緣化。內地保險公司已積極開發針對低空經濟的專業產品和風險模型,如「億航關懷」保險方案和專業研究機構的建立。這些發展表明,內地市場在保險創新方面可能已趨於自給自足,減弱了對香港專業服務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涉及香港的跨境低空活動主要集中在大灣區,這意味著運營風險評估和保險索賠處理主要發生在內地。
數據主權的歸屬
雖然數據共享對保險產品開發至關重要,但數據主權(data sovereignty)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內地實施的嚴格數據本地化要求和國家安全考量,使得低空活動的敏感運營數據難以與香港實體自由共享。這一限制嚴重阻礙了香港保險公司開發精準風險模型和有競爭力產品的能力。
「缺乏足夠的同質風險數據」不僅是行業初期的暫時困難,更是可能長期存在的結構性挑戰。若無法獲取全面的內地運營數據,香港保險公司只能依賴相關性較低的國際數據或不完整信息,導致風險定價和評估效果欠佳。
環境與社會因素
現有討論較少關注低空經濟擴張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如噪音污染、隱私問題、城市安全風險和環境可持續性等。香港高度密集的城市環境和公眾的環保意識可能使其成為部分低空應用的不理想測試場所,進一步限制了香港與更廣泛行業的相關性。
在這一背景下,本文作者聯同戴智康先生及袁尚文博士共同撰寫了香港首部全面深入探討低空經濟發展的普及讀物,為香港及大灣區的物流供應鏈升級提供了嶄新視角。
三方面重塑供應鏈未來
我們認為低空經濟、金融創新和人工智能將重塑供應鏈未來。
在低空經濟方面,我們深入剖析無人機、eVTOL等前沿技術如何革新物流配送模式,詳細解讀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政策與商機,對比兩地無人機管理制度,為企業跨境運營提供法規指引,並分析香港發展低空經濟的人才培養策略與機遇。這一部分尤其關注順豐豐翼科技為大灣區低空物流注入的新動力,以及如何開拓低空新藍海。
在金融創新方面,我們探討如何運用區塊鏈等創新技術解決供應鏈融資難題,提供實用策略協助企業實現更安全高效的資金流動,剖析供應鏈金融新模式如何加速灣區經濟一體化。這部分重點關注資本策略與科技創新如何引領產業變革,以及如何推動供應鏈金融加速驅動經濟引擎。
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們分析AI在智能倉儲、預測分析、路線優化等領域的突破性應用,探討AI法規在中國及香港的最新發展,揭示從AI邁向AGI過程中物流行業的革命性變化。章節包括人工智能與新興科技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與發展、DeepSeek如何重塑供應鏈未來、智慧港口建設如何擴展服務領域增加商機,以及AI是否可以取代人力資源管理等前沿話題。
香港低空經濟的發展路徑
面對低空經濟發展的種種挑戰,香港需要重新定位其角色。與其將香港定位為行業領導者,不如將其視為特定國際交易的專業服務提供商,或作為內地企業國際化的橋樑。香港在低空經濟中的成功將取決於其補充而非競爭內地能力的能力,專注於其國際聯繫和法律框架確實能提供附加值的細分領域。通過清醒認識現實挑戰,合理定位發展角色,香港仍能在低空經濟這一新興領域中找到獨特價值與貢獻空間,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大灣區低空經濟的創新發展。
作者于承忠博士是香港航運物流協會新供應鏈召集人,孫嘉來博士是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2025年6月出版《供應鏈升級新方向:低空經濟、金融創新、人工智能》。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