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在台日本媒體人:愛憎安倍晉三 悲情是日台最好安慰劑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襲身亡後續效應仍在發酵,無論是日本政局的走向,抑或是在地緣政治上對華與對台關係的可能變遷,都是「後安倍時代」備受關注的焦點。在台灣,還牽動着藍綠朝野動向與兩岸關係的敏感神經。旅台日本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認為,安倍晉三形象兩極,日本與台灣社會都藉着安倍身亡的悲情,尋找自身挫折感的安慰,但影響不了基本態勢。

安倍晉三在日本的評價兩極

旅居台灣多年、生長於日本「後安保世代」的本田善彥,先對《香港01》記者分享了他所認識的「安倍印象」,以及安倍晉三過世之後日本社會的反應與集體氛圍。

本田善彥說,安倍晉三本身是非常有爭議性的人物。就其平時言論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很極端的人,雖然他在卸任後對於台灣問題的態度比較尖鋭,但可能是他在政治世家長大的緣故,給人印象不是非常的刻薄。不過相對而言,也沒有給人特別正面的印象。反正日本社會喜歡他的就喜歡、不喜歡的就不喜歡,評價相當兩極。

其中會去肯定安倍晉三的,一般來自於他的愛國言論,或者是偏右的行為模式。但是另一方面,與其前任首相相比,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次數並不是很多,其首相任內的表現,對中日關係經營得相當謹慎與務實,包括他在台灣馬英九執政時期處理《台日漁業協議》,也能看得到這個態度。安倍既然作為首相,有時候需要接受官僚系統的安排和要求,但倘若他的個性很奇怪、不正常的話,不見得會是他表現出來的那個樣子;從這點來看,安倍還是比較屬於「正常人」的範疇。

旅台日本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在台北接受《香港01》訪問,談及日本社會對安倍晉三的兩極觀感,安倍遇襲身亡後的輿論一面倒,他認為既有冷漠的成分,也有用悲情安慰己身的心理狀態。(張鈞凱攝)

如果從「符號」的角度來看待安倍晉三,本田善彥認為安倍可說是負面符號的集合體。比如他出身於世襲的政治世家,外祖父岸信介被列為二戰的甲級戰犯等等,有人肯定這些背景,但也有人是相當厭惡的,這是他身上先天容易引起爭議的因素。再加上他講話並不體面,可是肯定他的人,反而會覺得他是親近百姓、很Nice的一個人。對於安倍的喜惡,其實要看你站在哪一面來看他。

不過,日本國內對安倍晉三持批判觀點的人有一個共識,儘管他沒有貪污紀錄,但並不代表他私德沒有問題。尤其是只顧表面功夫的「安倍經濟學」無法讓日本經濟走出通縮,不公平的財經政策獨厚富裕階層、導致貧富差距更加拉開大;還為了提供自己人方便,經常公器私用,說謊成性,蓄意篡改公文隱瞞事實等,這些都是他給人的負面觀感。

安倍晉三折射日本人真面目

安倍晉三之所以能夠成為日本憲政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本田善彥分析,這背後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主要是日本過去二三十年來處境並不是很理想,特別是1990年代以降經濟表現不好,日本社會在安倍晉三之前找不到一個可以投射的對象。安倍政權的穩固,與其經營手法也有關,一般正常民主國家遇到政治危機或矛盾時,通常會經過議會討論來尋找解決途徑或妥協方案,可是安倍不採行這一套,一旦遇到問題,他就解散國會重新選舉,選贏了就算是過關了。

本田善彥並不認同他的這個作風,雖然表面看起來很強勢,但說穿了其實很心虛,因為畢竟不是很正當的做法,他標榜自己選贏了、大家都買他的單,可是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安倍的姿態也許很對當時日本國民的胃口,由於實際處境不好,必須要強勢對外展示其正當性,可是民眾內心裏多少還是知道這些是不真實的假象。

話鋒一轉,本田善彥批評低階的民主社會多半都會出現如上的情況,大家喊了就爽,可沒有獲得任何解決問題的辦法。包含台灣在內,大家眼裏看到中共的存在,就會出現「至少我們比他們還民主」的想法來安慰自己,可是都是假的。日本嘴巴上說與美國有共同的民主價值,可是日本的民主是戰敗後「從天上掉下來的」,而不是爭取來的,是有很多問題的民主,卻拿中共或俄羅斯來自欺欺人,以為我們比他們更民主,結果不是。

7月11日,一位日本男性在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告別儀式前在增上寺為他獻上鮮花和祝禱。(AP)

本田善彥對日本社會的集體心理,往往有精闢且獨到的觀察。他憶及安倍亡故之初,日本國內媒體輿論對其看法呈現一面倒,只能肯定他,不允許有對他的任何批判。究其原因,一來日本也有「死者為大」的觀念;二來日本社會好長一段時間都很沮喪,所以人人都想要「感動」,例如日本在球賽中對哪個國家好不容易打贏了,大家都會非常感動。不過,剛與日本家人通完電話,本田善彥進一步補充,感受到一般百姓相對地冷漠,正反面爭議都有的感覺。

無論感動也好、哀傷也罷,本田善彥指出日本社會之所以形成不能批評安倍的氛圍,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檢視他就等於檢視自己,在民主社會的遊戲規則裏,不管有沒有投票給他,既然安倍擔任了首相,那麼民眾也就要負擔部分責任。當有些人不願意面對的時候,就會刻意去迴避,把他送走了,也等於是把自己不想看到過去的真面目一併送走。

修憲言之過早 右大左小不變

安倍晉三過世之後,外界好奇對於日本政治生態與結構會帶來什麼程度的衝擊?特別是岸田文雄在日本參議院選舉自民黨大勝後,表態將完成安倍的修憲遺願,也令人疑惑日本的右翼勢力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消漲?

本田善彥持平地表示,岸田政府會不會真要跨出修憲第一步,還是需要更冷靜的判斷。一般講到修憲問題時,往往立刻聯想到第九條和平憲法,但其實不只侷限在此。修憲是有高門檻的,很多百姓真的面臨實際情況時,反而會思考更多。本田善彥回想三四年前日本也一度出現修憲熱潮,很多人贊成,可是當大家看到日本真的可能轉變為可以打仗的體制時,不過才短短幾個月,贊成修憲的比例又大幅下降。原因在於民眾一旦親身感受到真實情況,大家還是會害怕,思維就跟着改變,表態方式也會變化。

不過比修憲更迫在眉睫的挑戰,本田善彥補充,是日本執政當局很有可能假藉安倍遇刺的議題,標榜「防止恐怖」云云的口號之下,以趁火打劫般的方式來通過直接或間接限制言論和行動自由的各式各樣法律。幸好奈良縣警方已表明兇嫌作案動機與統一教的宗教團體背景有關,並無政治動機,稍微化解了集體仇恨的情緒。但是日本政府可能還是會借力使力往「反恐」的方向推,如果成真,這些都會大傷日本社會的元氣,必定削弱國家社會的競爭力。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遇刺身亡,槍手為山上徹也。圖為7月10日,山上徹也離開奈良警署,前往地方檢察官辦公室。(AP)

對於日後日本政治結構的走向,本田善彥預判「右大左小」還會存續一段時間。他的研判依據,在於自民黨體質某種方面也有左的成分,是一個政治光譜很廣的政黨。他以日本工會為切入點,指出日本工會不見得那麼有勢力,此時公司可以直接動員員工,自民黨跟公司經營層有直接互動,也就有了可以施力之處,為了不讓工會取得主導權,反而會走一個社會民主路線,對員工有一定的照顧。

不比歐美政治光譜來得相對單純,本田善彥認為日本政治「右翼中有左翼,左翼中有右翼」,存在很奇妙的關係。自民黨本身的動員能量還是比外界想像的大,本來就具有的「右大左小」結構,經過「蘇東波」之後,左的動員能量被大為削弱,而既有的偏右動能都還在,演變為今天日本「巨大的右」跟「弱小的左」,基本結構沒有很大的轉變。

對華關係超脱不了美國立場

若是日本政局不會因安倍離世而發生較大的重組,那麼放大到區域關係上,對於中日關係的經營,會不會有所影響?本田善彥個人認為,岸田文雄還算是比較務實的人,一方面必須對美國有交代,不能逾越美國印太戰略的框架,而且美國現在對中國也不是全面對抗,了不起是「鬥而不破」的局面,因此日本更不可能超越美國的立場。

另一方面,儘管岸田政府對國內還要有比較強勢的表態,但日本國人會慢慢知道,我們要走得更務實,才能尋求未來的發展。況且日本當前面對很大的經濟危機,物價高漲、能源問題、通脹影響等等,雖然過去二三十年經濟表現都不理想,可是一般百姓在近半年來的感受可能是最為深刻的。在此情形下,日本能採取多強悍的對外政策,其實能走的路還是很有限的。如果過去安倍執政算是務實路線的話,岸田至少不能夠推翻這一條;能否完全繼承安倍路線,還是要看岸田的條件以及他和美國的互動,但是日本不要跟中國全面對立,這個選擇是不會變的。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7月11日以自民黨總裁身份,在自民黨中央舉行選後記者會,強調將繼承遭槍擊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晉三遺願,致力安倍生前傾力期盼解決的修憲等未竟之志。(AP)

此外,日本的對華關係走勢,本田善彥認為還可以從安倍過去的右派形象作為考察。安倍晉三雖然稱不上是右翼的精神領袖,他有務實、親北京的一面,但至少右翼可以接受他說的話、可以相信他,不會質疑他。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像安倍這樣角色的人,不過遲早會有人替代安倍原來的位置,因為日本跟中國之間能否取得平衡的關係,這可是與日本國家命運有直接關連的。

缺乏歷史感 安倍親台大不同

至於以安倍晉三為主線的「台日關係」,尤其是他首相第二任辭職之後,化身為「挺台大將」,多次宣揚「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即日美同盟有事」的主張,台灣社會不僅將之視為感情深厚的友人,政治人物也將他作為「抗中保台」路線來自日本政界的有力支援。如今安倍晉三驟逝,台日關係是否會出現變化?

本田善彥提醒,安倍晉三的「親台」,跟其外祖父岸信介的「親台」(親國府),還是不太一樣的。安倍胞弟岸信夫曾說過,岸信介是挺台灣的,可是跟安倍晉三的挺台灣之間存在什麼銜接性,他恐怕也講不清楚。

本田善彥表示,岸信介是親身經歷過從戰爭到中共建政歷史的人物,他昔日所認識的中華民國政權最後到了台灣,從而跟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或蔣中正政府創建起關係,他對背後的歷史脈絡相當清楚,跟安倍晉三時代的「日台關係」很不一樣,連層次都不同。安倍對兩岸歷史的認識比較淡薄,他認識的台灣以及對中國的概念,跟其外祖父就有所差別,對安倍來說,這些歷史細節並沒有切身的感覺。

本田善彥認為,安倍晉三的「親台」表現當然根據他的政治盤算和現實需求,還跟其外祖父岸信介的「親台」(親國府)意涵有所不同。圖為岸信介(左)簽訂《日美安保協定》。(Getty)

然而,本田善彥也強調,日本眼中的台灣,說坦白一點,有一種不對等的關係。日本跟國府的關係很微妙,國府從大陸敗退台灣,變成一個很小的政權,可是它又是戰勝國,而且還主張大陸也是自己的領土,所以還是可以看到有「大中國」的影子。但是日本社會已經不會如同過去那樣理解今日的台灣,而是將台灣看成不會挑戰我、不會對我構成威脅的鄰邦,甚至是牽制北京時可以用的一個籌碼。一般日本人把台灣看成適合旅遊的地方,本田善彥將此種心態形容為類似「中國菜特別好吃的夏威夷」的感覺,可能連台北故宮國寶、中正紀念堂是怎麼來的都搞不太清楚。

安倍「幻想」總會曲終人散

本田善彥曾經寫過一篇名為《「日台友好」的浪漫想像與殘酷現實》的文章,他在其中如此洞悉「日台友好」的情感結構:「部分累積挫折感的台人,以及部分習慣了失落感的日人,這兩個擁有失敗情緒的群體對上大陸的時候,不時採取彆扭的態度。同時在台方不挑戰日方的基本架構之下,產生了耽溺於彼此取暖、抒情和睦,卻又各懷鬼胎、互相利用的關係。」安倍過世之後,台灣過去投射在其身上的情感將會如何流轉?

本田善彥認為,「幻想」永遠都會有,失去一個投射的對象,終究會再找到另一個投射的對象,沉浸在悲情也是一種簡單安慰自己的做法。因此,台日關係基本態勢短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兩者存在利益關係的話,安倍走了之後,自然會有新的角色來維繫跟台灣的關係,這是毫無疑問的。

本田善彥也不認為未來日台關係會有大的突破,不太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質變。他說,日台關係也好、日中關係也好,本質上其實是日美關係,只要日美關係沒有根本質變之前,日中關係也不會改變,日台關係就更不用說了,整體框架就是這個樣子。就算大的日美關係有一點動搖,但頂多像是颱風天房子搖一搖的程度而已,不會是大地震的等級。

+6

台日「虛線」難成「實線」

然而,問題在於,如果將中國崛起與美國遏華的背景考慮進來,日台關係這條線就被擠得比較突出,大家心裏都知道這是一條「虛線」,但日本方面或台灣的民進黨方面,都會有人要將之宣傳為一條「實線」。

本田善彥同意這個判斷,但他說不要忘了宣傳歸宣傳,一旦日台真的往「實線」去做了,北京會有什麼應對?此時日本願不願意承擔?「到目前為止,我看不出日本有這個膽識。」當然,日本還是有一些人在媒體或網路上說要與台灣建立實質關係,他也坦言,「只是我們國內也不是天天關心台灣的事情,大陸的事情也不是每天在討論。」

以美國作為參照對象,本田善彥提到,美國很明顯處在衰落的態勢當中,所以口頭承諾會有很多,可以看到它對烏克蘭、阿富汗、台灣的種種承諾,問題是承諾與兑現能力是兩碼事。日本別無選擇跟着美國走,包括去(2021)年出現一窩蜂的台灣菠蘿熱潮,可是今年買氣就大減,對於最近的石斑魚關心更少。本田善彥笑稱,難道石斑魚是「民主魚」嗎?台灣對於日本的期待,日本社會不太能感受到,就算有人出面宣揚,但掏腰包的終究不是自己,真的要掏腰包時會變得特別謹慎。

至於怎麼看台灣副總統賴清德以「私人行程」名義赴日弔唁安倍晉三,被一些評論視為日台斷交50年以來「最高層級」的「外交突破」?本田善彥反駁道,蔣經國還在世的時候,1985年李登輝就曾經以副總統身份訪問日本,還與日本政界和媒體人士會晤,比賴清德這趟日本行,足足早了37年。本田善彥感慨,很多台灣人其實是藉着悼念安倍來投射「反中」情緒,同時引起大陸網民情緒性的反擊,「兩岸的局外人們,應該低調自我克制,勿胡亂消費往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