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戰爭、討厭武器 戰後德國力抑軍事發展 連一艘戰艦也做不了

撰文:麥曉彤
出版:更新:

巴登-符騰堡號(Baden-Württemberg)是德國在二戰後建造的首隻大型戰艦,連同另外三艘正在興建的軍艦,將揭開德國海軍歷史的新一頁。
不過原定上月服役的巴登-符騰堡號,在試航階段出現諸多問題,破天荒被軍方打回頭。
這曝露德國的軍事技術大不如前不在話下,歐洲一哥能否防衛領土也成問題,曾經的軍事巨人究竟怎麼了?

巴登-符騰堡號有重大設計失誤,現階段基本上完全無法作戰。(網上圖片)

2005年,德國軍方落實F-125護衛艦計劃(F-125 frigate program),旨在用30億歐元(約288億港元)建造全能型戰艦,快速運送海軍到世界各地參與戰鬥,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波羅的海抗衡俄羅斯艦隊。

根據德軍說法,新型戰艦將配備最先進科技,只需百多名船員便能操作,數目是過去的一半。2011年,巴登-符騰堡號開始建造。經歷無數延誤後,終於在5年後進入試航階段。

慢工出細貨也許不是必然,巴登-符騰堡號的中央電腦系統、雷達、電子設備,以至燃料箱的防火塗料均有問題。相較現役護衛艦重一倍,也令這艘7千噸的戰艦難以配備更多武器。一言以蔽之,二戰後首隻建造的戰艦根本無法作戰。

巴登-符騰堡號上月再度試水,然而同樣未能通過測試,軍方隨即退回戰艦並處以建造商Thyssen罰款。Thyssen堅持今年內能夠完成修理再度付運,惟現時仍未知道確實服役日期。

德國的護衛艦過度複雜、野心太大,管理差勁。
德國武器採購專家迪科
德國有軍事專家認為,德國海軍目前完全不是俄羅斯的對手。(VCG)

   戰後軍事發展停滯

這場由巴登-符騰堡號引發的鬧劇,不只為德國向來出色的工程技術蒙上極大污點,同時揭露德國軍方潛伏多年的弊病:

這一代的德國工程師從來沒有處理過大型防衛項目,他們不是喪失這技能,而是從來沒有學習機會。
德國防衛專家莫林(Christian Mölling)

第二次世界大戰慘敗後,德國民眾對納粹德軍的罪行深惡痛絕,連帶對軍隊以至軍備武器均抱持懷疑態度。自此德國致力推行非軍事化,軍隊所有部署行動受到議會嚴密監督。軍事發展在國內愈發不受重視,從國防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1%可見一斑。

在這環境下,多名德國防衛專家向《華爾街日報》稱,當代德軍明顯缺乏戰略視野,加上大型軍事項目欠奉,軍事工程師及國防採購部門等欠缺專業知識及經驗。在巴登-符騰堡號前,製造直升機、無人機以至新型武器的項目同樣遇到阻滯。

總理默克爾(左)提升德國軍事開支約一倍。圖為默克爾於2016年,前往德國海軍基地參觀。(VCG)

   軍費倍增仍難補救

另一邊廂,專家認為即使巴登-符騰堡號得以完成修理,也不代表德國有能力防衛國家安全。

巴登-符騰堡號雖說是護衛艦級別,但其7200噸排水量、149米長船身,已被廣泛認為達到驅逐艦的級數,可跟俄羅斯的驅逐艦一較高下。問題是,巴登-符騰堡號在設計上以帶兵續航能力和攻擊敵方陸上目標為重點,於是放棄昔日護衛艦具備的聲納定位和魚雷發射裝置。

如此一來,面對波羅的海俄羅斯艦隊時,防衛能力缺點盡露。新艦沒有魚雷,目前連一隻潛艇也沒有的德國,面對敵方潛艇時,只能成為甕中之鼈、任人魚肉。面對恐怖份子的反艦導彈,也可能束手無策。

德國政府現時正按北約要求,逐漸提升軍事開支一倍至GDP的2%,今年的相關開支已較去年增加約15億歐元至385億歐元,然而這並不足以扭轉多年來軍事發展的空白。軍事工業閒置多年,業界研發及賺錢能力每況愈下,工程系畢業生更傾向加入人工、前景更吸引的汽車或電子行業,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冰封三尺,從來非一日之寒,曾經的軍事巨人要重拾軍事發展步伐,看來天時、地利、人和均不站在她們一方。

   同場加映:為什麼德軍一艘潛艇也沒有?

德軍本身擁有六艘212型先進潛艇,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加上一點不幸,目前沒有一艘正在服役。

U-31:2002年起服役,自2014年起入廠大維修,剛剛才完成相關工程,估計尚要多一年時間進行各項測試,才能重新服役。

U-32:在一次前往挪威的任務中,發生電池故障問題,已送廠等待維修。

U-33:正在船廠維修中,預計2018年2月完成,但最快也要到5至6月才可服役。

U-34:已送往船廠,2018年1月開始進行維修,暫未知何時可再服役。

U-35:2017年10月一次試潛期間,撞上海底硬物損毀,暫未知損毀程度。

U-36:德國海軍最新建造的潛艇,2016年已完工,目前尚在測試階段,預期不會在2018年5月前服役。

六艘潛艇全數「入廠」已夠不幸,更慘的是,海軍方面為節省開支,潛艇方面的部件並沒有額外庫存。由於潛艇部件精細複雜,如本身沒有儲備,一般訂製需時,令維修所需時間拖得更長。因此在2018年上半年之前,德國海軍連一艘服役的潛艇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