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洪拳」非遺發展|麥勁生教授:讓格鬥歸格鬥 體育做好體育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由麥勁生教授主講的「發現非遺講座系列:洪拳在香港」,上周日假九龍公共圖書館舉辦,是次主題以非物質遺產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洪拳如何在香港社群大眾間承傳和發展,《武備志》編輯為大家筆錄是次講座部份內容。

麥教授播放1949年上映第一套由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正傳上集:鞭風滅燭》選段,點出一個有關洪拳傳承系譜有趣的觀察。這套電影由林世榮傳人朱愚齋編劇、胡鵬導演執導,當中有一段黃飛鴻向入門弟子梁寬講述他們功夫傳承的系譜時,談及他所學武術源自少林,起自至善禪師、再傳廣東陸阿采、再傳他父親黃麒英,當中並沒有提及後來民間常說的傳人洪熙官、方世玉。

【延伸閱讀: 訪問/ 麥勁生回顧百年國術未解難題】

武備志早前訪問麥教授的照片。

為何要從香港說洪拳?

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其傳承一面,麥教授指出這為何是他選洪拳從香港說起的原因。因為洪拳與很多傳統武術一樣有古文獻不足徵的情況,大多數是口耳相傳流傳的故事,由至善禪師流傳至移居香港的林世榮,當中洪拳與南少林、洪門關係有大量傳說至今仍有爭論,單以史料而論例如網上流傳多時的黃飛鴻照片後來也證實非黃飛鴻本人,而直到林世榮來香港後的歷史才有較充足資料可憑據,在香港的洪拳傳承系統亦有較清晰完整的世系可考。

至於在四十年代黃飛鴻電影,以至於朱愚齋寫有關黃飛鴻的故事,為何沒有將民間相傳的洪熙官和方世玉加入這門武術的源流系統?以上電影和朱愚齋寫的故事只提黃飛鴻所習是少林武術而沒有用「洪拳」二字來命名、香港洪拳與民國學者唐豪所講廣東拳法五家「洪劉蔡李莫」的「洪」是怎麼關係等等,則仍有待研究。

電影《洪拳與詠春》劇照。(網上圖片)

而洪拳隨著香港人的生活起伏變遷流傳,這也符合洪拳作為非遺當中在大眾社群活態傳承的特點。

上世紀以來,香港武風興盛,各區武館門庭若市,學生人數之多要讓武館開拓往天台發展。即便八九十年代租金上揚,武館仍然轉往工廠區、康文署場地甚或公園教授傳承;而民國武術轉型往社團和學校發展,香港亦有循此方向,以體育競技方式在這些地方傳承發展。尤有進者,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需求變遷,最近亦朝數碼記錄、線上交流的形式發展。

【延伸閱讀】

【武打星蹤】趙志凌:黃飛鴻第三代傳人 最深刻作品不是《功夫》

【電影】邵氏經典:洪拳與詠春

《少林五祖》 :電影重構反清故事與南拳源流

麥教授舉例,鐵環在洪拳中本來是訓練功具,但在劉家良的《鐵馬騮》中首次成為格鬥兵器,及後在周星馳電影《功夫》中,再一次成為了演裁縫的趙志凌師傅所用的兵器。(電影《功夫》劇照)

大眾對洪拳認知傳媒功不可沒

而沒有學武術的大眾,他們對洪拳認知和想像要歸功於大眾傳媒。例如師承林世榮的朱愚齋,他在報章一系列有關黃飛鴻的故事讓其事蹟廣為流傳,朱及後伙拍胡鵬合作拍攝一系列的黃飛鴻電影成為膾炙人口作品,而朱的洪拳弟子鍾偉明亦以廣播劇形式傳揚朱愚齋的技擊故事;及後張徹、劉家良的功夫電影,更向大眾建構了洪拳歷史人物的故事,電影開首常見的武術演練,讓大眾對這些武術動作有一定認識,他們亦透過電影把傳統道德和民間倫理滲透進普羅大眾的價值觀中。

洪拳的非遺發展方向,政府角色當然重要,但麥教授指出政府工作千頭萬緒,會否將武術放在較高優次是未知之數,因此民間自發的舉措更見重要。民間方面,可以朝整理、教授、形象、空間和效能評估方面去發展,例如有民間組織把洪拳朝學術研究方向保育發展,亦可以嘗試先在線上向大眾推廣,待有心人想深造時輔以線下的具體教學。未來亦可參考其他武術如跆拳等發展,朝有組織和國際化的方向推廣?

張徹和劉家良(圖)的功夫電影,向大眾建構了洪拳歷史人物的故事。(資料圖片)

有與會者提問,功夫本來核心是技擊,可是在非遺框架下,洪拳的技擊方向似乎在被邊緣化,而以套路運動為核心,未來會否將保育焦點從邊緣帶回重心?麥教授指出傳統武術經過百年發展,早於民國精武體育會成立時已將傳統武術定義為體育項目,多年來成為主流,朝培育個人品格和體能方向發展,即使新史國成立後,武術仍是納入體育範疇,格鬥功能大大減少。

他指出這是無可奈何的發展,因為非遺的核心之一是要在社群大眾中傳承,若果只強調格鬥部份便不能向大眾普及,也較難在一般學校中推廣,所以以體育項目形式成為個性培養,個人內外兼修的項目,而原來的格鬥範疇則讓散打和綜合格鬥去滿足這個功能。

若果讓洪拳從非遺項目拉回以格鬥為重心並不容易,到時既要兼顧格鬥效能,又要做到體育推廣,恐怕會樣樣都做不好,他因此主張仍以體育為主軸,讓格鬥的去格鬥,體育的做好體育。

武圖App2

重溫李小龍十大經典金句︰【點擊圖片放大觀看】

+8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