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就是深圳人|10年增714萬人 深圳為何是最強「人口收割機」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深圳是一座因改革開放而騰飛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移民城市,這是一座沒有深圳人的城市,也是一座全都是深圳人的城市——「來了,就是深圳人」。
從1979年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數量從31萬增加到1756萬人,增長約56倍,強勁的人口集聚力支撐深圳40年發展之路,讓其從一個海邊小漁村變成繁華大都市,並集聚了華為、騰訊、大疆等一大批本土成長起來的世界知名創新型企業。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深圳十年間常住人口增加了約714萬人,為廣東省增長最多的城市。(新華社)

人口紅利創造經濟奇跡

人口增加值一直被看作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數據。上周六(5月15日)公布的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深圳常住人口總量達1756萬人,相比於十年前(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新增了714萬,增速高達68%。

由於深圳的人口增量佔了廣東省同期增量2171萬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3個流入廣東的人,就有1個在深圳。另鑑於廣東省的人口增量在全國亦位列第一,由此可判斷,深圳也是全國人口增量最高的城市。

深圳的人口增量佔了廣東省同期增量2171萬的三分之一。圖為2018年春運期間,旅客在寬敞的深圳東站大廳候車。(中新社)
人口流向哪裏,哪裏的經濟可能就會表現得更加搶眼。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

經濟與人口關係密不可分,格外充足的勞動力對深圳來說意味着強大的生產力和消費力,也因此,人口紅利成為促進深圳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經濟的快速增長又繼續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平台,吸引更多人口湧入深圳。

資料顯示,從1979年的1.96億元(人民幣.下同),到2020年的2.77萬億元,深圳的GDP足足漲了14000倍。1990至1999年是深圳GDP年均增速最高的期間,也是常住人口增長最多的時候:

1990 - 1999年:深圳平均每年GDP增速在15%以上,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長46.5萬人。
2000 - 2009年:深圳平均每年GDP增速在13%以上,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9.4萬人。
2011年 - 2019年:深圳平均每年GDP增速維持在8%以上,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9.7萬人。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深圳人均GDP從606元增長至20.35萬元並躍升為全國第一。此外,深圳在2018年GDP首次超過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經濟總量第一的城市,目前深圳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

2020年7月24日,深圳前海,年輕人行走在上班路上。(中新社)

「最青春」的城市

亮麗的經濟數據可以看作城市綜合實力的表現,也是深圳市民自豪感的來源。但說起對深圳的直觀感覺,更多人給出的答案是「年輕」、「包容」和「創新」等等。

來自廣東中山的90後女生嘉兒(化名)六年前從深圳大學畢業,其後進入深圳一間外企工作至今,在她眼裏深圳是一座「很適合年輕人拼搏的城市」。同樣是90後女生的許琪(化名)來自福建,本來是一名「港漂」,大學畢業後她曾在香港工作過三四年,但前年已回到內地發展,並選擇深圳作為自己奮鬥的地方。談起對這座城市的印象,許琪同樣覺得「年輕人很多」。

圖為深圳前海招聘展位。(中新社)

的確,1979年建市的深圳可以算是廣東省一座「年輕」的城市,也是全省「最青春」的城市。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從年齡結構來看,深圳15-59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高達79.53%, 60歲及以上人口的佔比僅為5.36%,比全省平均低6.99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低13.34個百分點。深圳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比也只有3.22%。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或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0%時,表示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目前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達13.5%。

但上述數據顯示,深圳市遠未觸及老齡化「紅線」,年輕人口依舊是深圳的核心力量。年輕也代表活力,許琪認為,深圳講求高效率和快節奏,而追求擺脫束縛、崇尚平等和拼搏向上是這裏的企業文化。「可以讓你不停遇到新事物、新發展、新機會」,這座城市給許琪帶來的新鮮感,也使她一直對身邊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深圳街頭掛有「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語。(VCG)

人才爭奪戰

「來了就是深圳人」是公認讓外地人最暖心的一句標語,深圳因此被看作是全國對外來人口最包容的城市。2019年深圳市統計公報顯示,當年年末深圳常住戶籍人口約495萬人,常住非戶籍人口約849萬人。

而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深圳擁有大學(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06.6萬,而2010年的這一數字為179.0萬,即10年間增加了327.6萬,說明深圳的人口素質在穩步提升。

深圳能成為「最強人口收割機」,自然離不開在政策的探索與改革,關鍵更是其尊重和善待人才的態度。2015年,深圳開始執行《人才安居辦法》,對落戶大學畢業生發放租房補貼,標準為本科6000元/人、碩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

翌年,深圳大幅提高了補貼標準,增加為本科15000元/人、碩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對人才落戶也進一步放低了要求,純學歷型人才落戶門檻放寬至大專及以上,對人才入戶量不設指標數量上限。這種降低落戶門檻疊加發放補貼的引才模式,後來更成為了全國各地引才策略的「範式」。

延伸閱讀:京津冀、長三角名校齊聚 珠三角憑落戶政策吸人才?

深圳作為年輕的移民城市,每年吸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優秀人才。(中新社)

及至2017年,《深圳市積分入戶辦法(試行)》正式啟動申請,其目的是在學歷、技能等考量標準之外,為長期在深穩定就業和居住的非戶籍人口打開一條新的入戶通道——全日制大專學歷可以加60分,全日制大專可加70分,非全日制本科可加80分。繳社保等方式,也有對應的分數。總分達到100分,便可申請落戶。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在解讀深圳的人口數據時,曾引述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執行院長黃成的觀點稱,這種落戶方式給普通勞動者提供了希望,不管擁有什麼學歷、技能,都有可能被深圳接納。他指出,城市不能只歡迎高端人才,更要關注各個梯隊、各個層次的勞動力,兼顧結構性的需求。

延伸閱讀:市場經濟改革鑄造「中國矽谷」 深圳科企遍地開花

+2

城市隱憂:房屋及教育資源

不過,深圳的城市面積只有約2000平方公里,僅為北京(約16400平方公里)的八分之一,上海(約6340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廣州(約7430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但深圳1756萬的常住人口已經直逼廣州的1868萬人口。

龐大的人口總量帶來經濟發展活力的同時,人口與社會資源配置、人口與自然資源開發的矛盾也在進一步加劇。因教育缺口巨大出現的「上學難」問題正是深圳其中一個隱憂。內媒《第一財經》的報道曾指出,從小學生和學校數量變化來看,1979年到2019年的四十年間,深圳在校小學生人數已從4.7萬增加到了106.9萬,但深圳的小學僅由226間增加到340間。

另有數據顯示,深圳多年來公辦普通高中錄取率一直在不到50%的低位徘徊,相對而言,該數據在北京大約為86%,上海和廣州皆超過60%。2020年深圳共有9.33萬人參加中考,約8.92萬人符合報考條件,但公辦普高學位僅約4萬個,民辦高中學位約1.5萬個。

除GDP增速、城市競爭力拿下全國第一外,深圳樓價也同樣拿下全國第一。(VCG)

延伸閱讀:【深圳特區40年】深圳樓價直迫香港 20年來升幅多達33倍

樓價高企也更是很多深圳「打工人」的焦慮根源。2001年到2021年的二十年間,深圳房價從3千/平方米到6萬/平方米,但深圳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6年開始,漲幅就沒再高過深圳房價漲幅。

城市之間的房價差距,讓一線城市賺錢、返鄉買房,成為了很多普通打工人的現實。嘉兒就是其中一人,儘管她一再感嘆在深圳買房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她仍然願意留在這座城市生活和工作,「可能退休了會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