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限期已過 金正恩有何「新戰略武器」劍指美國?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自2019年2月底越南河內「特金會」無功而散後,朝鮮向美國開出2019年底的談判限期,且在12月初承諾會給特朗普一份「聖誕禮物」,如今聖誕已過,連2019年也成了歷史陳跡,金正恩禮物未至,卻於本年1月1日在朝鮮勞動黨七屆五中全會的第四天,以「全世界將在不日目睹朝鮮新戰略武器」的言論為特朗普送上新年大禮。

雖然金正恩警告美國拖延時間的談判策略使平壤再無理由單方面承諾暫停核試和試射洲際彈道導彈,可是從他沒有表明要中止與美國的核問題談判看來,朝鮮似乎是用上了「漸進主義」去對付美國,並非要馬上實行核試或試射洲際彈道導彈等最具挑釁性的反制措施向美國施壓。

如此說來,其「新戰略武器」到底是什麼?

2019年6月30日,特朗普與金正恩在朝韓邊境會面,並成為第一位跨進朝鮮境內的美國總統。(路透社)

潛在武備不必踩過美國底線

其實,朝鮮手上的「武器」絕不止於可射至美國領土的核彈發展。

自2017年底朝鮮停止試射洲際彈道導彈以來,其導彈技術已見明顯長足進展。朝鮮在2019年總共試射了22枚導彈(包括短程導彈),當中只有一次失敗例子。相較之下,朝鮮在2017年的21次試射中,就有6次失敗;在2016年的24次試射中,則有達10次失敗。

同時,朝鮮在2019年12月13日測試的火箭發動機燃燒長達400秒,比2017年的同類測試長近一倍。有專家就認為,這有可能是朝鮮正要發展多層火箭技術,或為洲際彈道導彈改進其重新着陸受熱能力的操作。

除了「火星14」及「火星15」兩個型號的液體推進洲際彈道導彈外,朝鮮這兩年還發展出其他新玩意——例如容易操控、可低空飛行、難以攔截的短程彈道導彈KN-23,以及可在潛艇發射的「北極星3型」中程彈道導彈。

根據美方的衛星照片分析,朝鮮本年下旬以來不斷有發展試射潛射導彈設施的活動,而且朝鮮自身亦在發展新浦級潛艦,可航行1,500海里;配合使用固體推進的「北極星3型」導彈,免除了液體推進發動機要先注入燃料的麻煩,將對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傳統盟友,甚至關島造成極大威脅。而此等固體燃料的技術發展未來更可用在洲際彈道導彈之上。

由此等武備發展軌跡可見,即使不打破特朗普「不核彈、不試射洲際彈道導彈」的底線,朝鮮手中仍有不同的潛在「新戰略武器」,或可在短期內讓「全世界目睹」。

不過,話說回來,朝鮮的武備發展雖然能夠在軍事上進一步保障自身的安全,然而要解決其長遠的經濟、外交困局,理順美朝關係是不二法門。如果金正恩再次進行核試或試射洲際導彈,在2020年美國大選臨近之際,將迫得特朗普毫無退讓空間,為顯示自己解決朝鮮問題的堅定決心,未必沒有可能會做出過火的強硬回應,讓美朝關係再陷無解困局。

因此,金正恩口中的「新戰略武器」,重點不在「武器」,而在「戰略」。其戰略就是不斷在外交用詞,以及武備發展上向特朗普逐步升級施壓,卻又不超越特朗普的底線。到了2020年大選結束之後,如果特朗普連任成功,他手上對朝鮮的操作空間將大大增加,有可能先收回一些制裁作讓步;如果民主黨重掌白宮的話,美朝之間也不至於撕破臉,將給予金正恩重審對美策略的空間。這種漸進主義的戰略,也許才是金正恩為2020年的開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