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以首顆人造衛星命名 凸顯俄羅斯緣何「搶先」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進入8月中旬後,有關俄羅斯註冊其第一款新冠疫苗的風潮仍在繼續。從北京到華盛頓,很多人不僅注意到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女兒參加了人體試驗,也發現了第一款註冊疫苗的國際名稱為「斯普特尼克五號」(Sputnik-V)。

「斯普特尼克」在俄語中意指「同行者」,卻是前蘇聯1957年成功發射的首顆人造衛星的名字,如今此詞已成為衛星的代表詞,也是俄國科技創舉和國力的象徵。

將新冠疫苗取名為「斯普特尼克五號」就證明了俄羅斯對此次疫苗大戰的真實態度。當外界仍覺得莫斯科可能要借新疫苗撈一把,藉此大發利市時,莫斯科方面想到的則是另一場爭分奪秒的太空競賽、登月競賽與隨之可能會提振的俄羅斯國威。隨着世界衛生組織(WHO)在8月12日緊急連線俄方,要求了解疫苗詳情,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RDIF)也稱與20國達成了生產10億劑疫苗的協議,加之俄方第二款新冠疫苗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臨床測試,俄羅斯也由此站到了國際舞台的聚光燈下。

+3

對關注醫療新聞的觀察家們來說,有關俄羅斯研發新冠疫苗的新聞不是新鮮事。從5月中旬開始,俄羅斯就開始傳出研發疫苗的動向,到7月下旬,俄方即有17家機構推出了26種疫苗,後經莫斯科方面篩查,可證明其安全性的卻極為有限。

在7月下旬時,兩家機構已進入臨床最後階段,即研發「斯普特尼克五號」的俄衛生部下屬蓋瑪萊亞國家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研究中心與俄羅斯武裝部隊負責生化武器研究的第48中央研究所。另有兩家機構也開始試驗,即「矢量」病毒學與生物技術國家科學中心和俄羅斯醫學科學院梅奇尼科夫疫苗和血清科研所。

從這四家機構的名稱,外界可以發現,此次疫苗攻堅已經成為俄羅斯從政府層面上大力支持的科研項目。這種「舉國體制」讓「斯普特尼克五號」在8月12日的註冊多少帶有一些政治層面的色彩。而就疫苗研究的正常速度來說,俄羅斯的「超前」可能不太現實。

當普京在8月11日宣布俄羅斯首款疫苗已註冊並推出後,西方世界仍是將信將疑的。(美聯社)

就在蓋瑪萊亞研究中心、俄羅斯國防部和莫斯科第一醫科大學於7月20日完成兩次共38人的志願者人體實驗時,中國陳薇研究團隊已經在《刺針》雜誌(The Lancet)上首次發布了全球第一批新冠疫苗第二階段臨床試驗數據,這意味着俄方似乎已落後中國、英國、美國等疫苗研究進度較前的國家。

但中國的消息對俄羅斯有足夠的幫助,與中國採取類似研究方案,使用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方案的「斯普特尼克五號」甚至得到了一點「冒險」的空間,至少因為中國團隊的研究成果確認了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方案的可行性。而這一點可能也加速了俄方推進疫苗註冊生產的進程。

此前,根據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病毒學實驗室、美國衛生研究院及牛津大學在5月中旬的一項動物研究顯示,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可能並不如滅活疫苗有效。但中國團隊在7月20日發表的報吿還是給堅持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的研究者帶來了希望:在以508名志願者為樣本的隨機、對照、雙盲試驗中,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仍然可靠。

考慮到俄方在此後於莫斯科第一醫科大學的臨床試驗中採取了注射雙倍劑量的試驗方式,且志願者雖發生多種副作用,但仍能維持生存。這就讓俄方在第三階段100人規模的臨床試驗開始前,就將其註冊並推出。

事實上,以俄羅斯方面在疫苗問題上的研究速度,俄方的進度其實也算微妙,它不像為8月15日獨立日強行「獻禮」,卻只完成了動物臨床試驗的印度,當外界批評這個以衛星名字命名的疫苗進度過快時,該疫苗也已同中國、美國的同類產品一樣進入了第三階段臨床測試。俄方也不僅僅擁有「斯普特尼克五號」一條生產線,「矢量」中心和俄羅斯科學醫學院同期研發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疫苗與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藥廠的技術相近,且有望在9月推出,這一技術基礎顯示出俄方的冒險並非暴虎馮河的愚勇,它是基於相應技術基礎的跳躍式發揮。

俄方此次行動仍難以掩蓋其孤注一擲的冒險一面。首先,根據「斯普特尼克五號」兩批臨床實驗者的記錄,這批18歲至60歲的志願者身上竟總共出現了144種疫苗副作用。

普京對防疫工作的親自督辦,讓俄方在壓力之餘有了些動力。(美聯社)

其次,儘管第三階段臨床測試仍未展開,但俄方已經有通過為高危人群、醫務工作者「付費接種」的方式取得大規模研究數據,進而確保其在2021年1月正式上市的意圖。這也使美、德乃至俄羅斯本國的一些衛生、醫療人士對此將信將疑。當俄羅斯第一任國家總防疫師奧尼先科(Gennady Onishchenko)12日在接受俄新社採訪時稱「儘管如此,我們仍將為數百萬人接種疫苗」。

但總的來說,蘇聯乃至俄羅斯科學家幾十年來在細菌、病毒上的研究終究是不容忽視的,更不用說俄方為了改善蘇聯解體後蒙塵的國家形象,恐怕也敢於付出任何程度的犧牲。或許,在「俄羅斯母親」僅剩的榮耀面前,包括普京在內的每個俄羅斯人恐怕都會懷着一種神聖的犧牲感,進而懷着一種哪怕犧牲在太空中,也要將斯普特尼克衛星送進宇宙的精神繼續戰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