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中國慈善事業應建立職業體系標準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前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今天(18日)晚間在出席第14屆「愛心獎」頒獎典禮期間受訪指出,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正處於轉型階段,有必要推動建立職業技術標準和職業體系。

王振耀作為本屆「愛心獎」6名獲獎者之一,來港出席頒獎典禮。他曾擔任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減災中心主任、民政部慈善事業發展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國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理事長等職。在民政部任職22年期間,推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孤兒、高齡津貼等基本福利制度,以及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回應體系。他在汶川地震指揮救災救援,因表現突出獲「全國抗震救災模範」表彰。

王振耀認為,中國慈善事業正處於轉型階段,需要職業體系和職業標準支撐。(姜庚宇攝)

2010年,王振耀提出「想去民間做實實在在的事」,故辭去司長一職,創建中國首間公益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並擔任院長,開展其慈善教育事業。2015年創建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並任院長。

王振耀在典禮前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表示,他離開民政部近10年,以民間身份推動慈善事業,一開始感到不適應,但漸漸發現,只要找到政府政策、社會需求和愛心人士期望的結合點,在兩岸四地做慈善會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包括為慈善事業建立支撐系統,進行培訓、教育、資訊等各種各樣的倡導。

王:中國開始以人為本 促進經濟社會進步

對於他曾提出的「善經濟」、「善知識」理念,王振耀表示,中國目前正在向「善經濟」時代前進,包括推進環保、倡導「綠水青山」,並發展養老服務業,針對兒童及身心障礙等人士的福利事業,這就是向「善經濟」的巨大轉型,開始以人為本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而不是簡單地追求GDP。

他指出,中國目前為了防止污染,可以把曾經投入幾百萬甚至數十億的項目關閉,這是開始「向好向善」。在這樣的發展進程中,亟需「善知識」體系支撐,例如建立職業體系和技術標準,在很多領域進一步地系統化。中國也需要「善知識」體系,例如「廁所革命」到底應如何進行,這些細膩的事情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進而促進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轉型。

公益慈善應建立職業體系和標準

他又提及,香港的無障礙設施在兩岸四地具有很高發展水平。「所以我們要發現這些差異,知道這些差距,結合中國的實際來建立職業體系和標準。中國有很多正處於轉型過程中,如果公益慈善也能在這些方面做些推動,協助政府做大的轉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主辦的第14屆「愛心獎」,聚焦兩岸四地「共選慈善楷模」,發展愛心和公益事業。擔任獎項終選委員會主席的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等人士出席典禮。王振耀、前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總編輯助理孫春龍、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來自法國定居台灣花蓮的傳教士劉一峰、香港義工艾利雅、內地慈善人士孟維娜等6人獲得本屆「愛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