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立起現象學的旗幟——回到事物本身!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由奧地利哲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所開創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運動至今已經有超過一個世紀。作為二十世紀幾個著名的哲學流派中的其中一支,現象學在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德國達到了繁盛時期。它在三十年代傳入法國,繼而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成為了法國主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爾後,現象學向更廣闊的領域傳播,影響力愈益擴大,不單傳遍了整個西歐,還進入了以分析哲學佔主流地位的英國、美國、加拿大,甚至遍及東歐、印度、日本、拉丁美洲以及華語地區,現象學已經成了一種名副其實的國際性思潮。

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

胡塞爾被認為是現象學哲學方法的奠基人,對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沙特(Jean-Paul Sartre)、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思想影響巨大,毫無疑問是二十世紀非常有影響力的哲學家。而且,他的思想也引起了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霍克海默、甚至學派晚近代表哈伯馬斯的關注。胡塞爾的影響力在法國也不容小覷,例如著名的哲學家米歇爾.昂利(Michel Henry)和尚─呂克.馬希翁(Jean-Luc Marion)都是著名的現象學家,前者力圖提出一種非意向性的現象學思想,而後者則嘗試把現象學與神學結合起來思考。

從數學到哲學的轉向

胡塞爾於1859年4月8日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的一個中產猶太家庭。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物理學和數學。1882年,胡塞爾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取得了數學博士學位。胡塞爾後來經朋友和一名哲學系學生的介紹,於1884年至1886年跟隨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學習哲學。布倫塔諾後來介紹胡塞爾跟從自己最資深的學生卡爾・施圖姆普夫(Carl Stumpf)學習。胡塞爾於1887年以《論數的概念:心理學的分析》完成了大學執教資格的考試。

布倫塔諾:哲學為自然科學的延續

布倫塔諾 (Franz Brentano) 是一名經常被引用,卻又缺乏被人廣泛研究的德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受他啟發的學生眾多,包括現象學之父胡塞爾等「布倫塔諾學派」成員,還有鼎鼎大名的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

1887至1901年,胡塞爾一直待在哈雷,擔當一名地位低微且無薪的講師,據他自己後來回憶,那時是自己一生中最不愉快的時期。但無論如何,胡塞爾於1891年,終於發表了著作《算術哲學》。胡塞爾在書中探討了數學、邏輯和心理運作之間的關係。這本著作隨即引來了著名德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費雷格(Gottlob Frege)的批評,費雷格指出潛藏在胡塞爾數學思想中的心理主義立場,竟然把數學和邏輯視作人類的心理操作。

面對費雷格的質疑,胡塞爾本人也自覺自己立場不妥當,於是重新思考數學和邏輯基礎的問題。經過十年的艱苦思考後,胡塞爾終於發表了一部重量級的著作《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部著作表明了胡塞爾現在站在與費雷格的立場上,對心理主義展開批評。

胡塞爾《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

1901至1916年間,胡塞爾努力拓展自己的思考,並吸引到一大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投到他的門下學習。在此期間,胡塞爾出版了《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關於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觀念》的出版,使不少胡塞爾的學生如蓋格(Moritz Geiger)、茵加登(Roman Ingarden)感到異常震驚,他們認為胡塞爾已經墮落為一個二十世紀的唯心主義者,他們力圖拒斥胡塞爾的先驗論現象學,另闢蹊徑提出一種實在論的現象學。眼見自己昔日的追隨者一個個自立門戶,胡塞爾愈感到自己像一個「沒有門徒的領袖」,以至於他在1933年,不知道是自嘲還是悲鳴,宣稱自己是所謂的「現象學運動」的頭號公敵。著名的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曾經評論道「現象學無非是一連串脫離胡塞爾的故事;現象學的歷史亦即胡塞爾的異端史」。

海德格:為什麼要有東西存在,而不是空無一物?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是現象學的始創者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學生。不同於他的老師,海德格對分析人類意識的意向性結構不感興趣,他畢生專注的問題是到底存有如何呈現給我們。

那麼曾與胡塞爾關係非常密切的海德格又如何呢?1919年1月,當海德格退役後,曾返回佛萊堡大學擔任胡塞爾的教學助手。胡塞爾很看重海德格,曾經向納托普(Paul Natorp)撰寫推薦信,幫助海德格獲得馬堡大學的教席。納托普在德國當時頗有影響力的新康德主義者。他亦是哲學家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其他跟從納托普學習的學生尚有後來的新正統新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1927年,胡塞爾邀請海德爾與自己合寫在大英百科全書上的關於「現象學」的條目。不過,胡塞爾對於海德格把現象學變成了一種說明存在的時間性的基本本體論的做法並不欣賞。到了最後的定稿中,胡塞爾刪走了由海德格所寫的大部分內容。兩人的關係隨著海德格在1933年加入了納粹黨並當選為佛萊堡大學的校長而進一步惡化。

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大師,在差異的視野之間求視域融合

1929年2月23日至25日,胡塞爾在巴黎的索邦大學的笛卡兒大禮堂以德語做了兩個小時的演講,題目是「先驗現象學導論」。列維納斯、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馬塞爾(Gabriel Marcel)、尚・卡瓦耶斯(Jean Cavaillès)等人也是參加者。胡塞爾後來在1931年出版了法文版的巴黎講稿《笛卡兒式的沉思》(Cartesian Medit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由列維納斯和普法艾夫爾(Gabrielle Pfeiffer)翻譯。胡塞爾在書中力圖仿傚「法國最偉大的思想家(笛卡兒)」,視現象學是一種新式的笛卡兒主義,通過笛卡兒的「懸擱」方法,使自己所有的先入的意見和樸素信念失去效力,把知識的確定性奠基在主體之中,哲學差不多在胡塞爾手上成了一門關於研究絕對基礎的學問。可能由於法國擁有悠久的笛卡兒哲學的傳統,《笛卡兒式的沉思》剛一出版,便馬上為胡塞爾帶來了不少讀者。

胡塞爾《笛卡兒式的沉思》(Cartesian Medit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1933年,納粹黨慢慢登上德國政壇。身為猶太裔的胡塞爾及其家人自然難逃迫害。1935年,胡塞爾被取消了德國國籍、被迫帶上了黃星徽章、從大學的榮譽退休、強令其退出一個在貝爾格萊德(Beograd)的一個哲學組織、不允許他到法國參加第九屆國際哲學大會。胡塞爾以前的同事、朋友和學生們都避免與其見面,甚至在他的78歲生日時,也只有一名修女到訪祝賀。儘管生活如此艱難,胡塞爾還是把自己在維也納和布拉格的講稿加以修訂,最後以題為《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出版。1938年4月27日,胡塞爾逝世。悲慘的是,佛萊堡大學的教授們,也只有一人前來弔唁,胡塞爾甚為器重的海德格亦稱病而沒有參加胡塞爾的葬禮。

列維納斯:以「他者」與「臉容」為中心的倫理學

1928年,列維納斯轉去弗萊堡大學跟隨胡塞爾研習現象學,胡塞爾後來建議他跟隨自己的「學術繼承人」海德格繼續學習。對於列維納斯而言,如果說納粹德國是政治上的暴虐,那麼海德格的哲學就是哲學上的暴虐,原因可能是海德格有不少支持納粹政權的舉動,例如接受任命擔任弗萊堡大學的校長、向納粹黨表示效忠等等。

胡塞爾逝世後留下大量研究手稿和速記,但由於此時歐洲局勢異常緊張,根本沒有時間和人手編輯,更談不上出版。1938年,有一名叫梵・布雷達(Herman Van Breda)的年輕的聖方濟會修士剛在魯汶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後,便決定到佛萊堡訪問胡塞爾,不過他剛一到達後,便得到胡塞爾已經逝世的消息,於是改為訪問胡塞爾的太太和胡塞爾忠實的助手芬克(Eugen Fink)。芬克是少數在胡塞爾在被迫害時期,仍然留在胡塞爾身旁協助研究的人。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梵・布雷達神父在他們的口中得知在納粹的瘋狂迫害下,胡塞爾的手稿可能會被毀的危險,於是參與營救胡塞爾的手稿的大行動。這個行動也得到了當時比利時首相的幫助。就這樣,胡塞爾的手稿至今仍被保存在魯汶大學的胡塞爾檔案館中。1941年,梵・布雷達完成了自己關於胡塞爾的博士論文。戰後,他成為胡塞爾檔案館的第一任館長及魯汶天主教大學的教授。1939年,有一個人到訪問了檔案館,並閱讀了胡塞爾的一些手稿,這個人便是梅洛-龐蒂。

參考資料:

《現象學運動》,[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著,王炳文、張金言譯

《現象學導論(修定版)》,德穆・莫倫(Dermot Moran)著,蔡錚雲譯

《胡塞爾詞典》,[愛爾蘭]德爾默・莫蘭(Dermot Moran)、約瑟夫.科恩(Joseph Cohen)著,李幼蒸譯

【無睡意哲學】中的胡塞爾:

胡塞爾:放下理論偏見 - EP62

胡塞爾:歐洲思想危機 - EP63

【無睡意哲學】中的現象學:

胡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