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與美國延期起訴協議中的鬥爭與妥協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在逾千天的政治博弈和法律交鋒之後,於加拿大被軟禁近三年的華為孟晚舟9月24日與美國達成延遲起訴協議(DPA)的妥協,在承認一份事實聲明、未有認罪及繳納罰款的情況下終於重獲自由,在歡呼聲中返回祖國。
復盤這場驚心動魄的多方角力,中美加與華為的得與失、鬥爭與妥協,都已清晰。

加拿大如釋重擔 惟孟案負累猶存

先說捲入中美博弈的加拿大。在孟晚舟登上歸國飛機的幾乎同一時刻,兩位在孟案之後幾天被捕的加拿大公民也同樣獲釋。對此,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如釋重負,高調宣告兩人已登上返回加拿大之航班,感謝各方為解救兩人而開展的外交活動,並盡量避免提及中國。

在整起事件中,加拿大在國家層面付出了最多代價,尤以中加關係惡化為甚。在孟案之前,杜魯多本來一直積極推進中加貿易協議,他在孟晚舟被捕前一個月還稱《美墨加貿易協定》中隱形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不能阻擋中加自貿協議。但杜魯多最初將美方的引渡要求視為單純法律問題的政治幼稚改變了一切。孟晚舟及兩位加拿大公民先後在加拿大和中國被捕,致使中加自貿協議的可能性迅速蒸發,加拿大與中國的貿易及政治關係也隨之墜入低谷。

如果說,加拿大認為與中國關係的惡化,至少換來了「堅持法治」的形象和美加友誼的鞏固,就更是自欺欺人。杜魯多政府2019年爆發的SNC-蘭萬寧醜聞(SNC-Lavalin affair),已清楚表明其是如何試圖暗地操縱司法——為避免建築巨頭SNC-蘭萬寧因欺詐和行賄被檢控,杜魯多曾數次施壓時任司法部長與之達成DPA(孟晚舟今時與美國司法部達成的也是DPA)而非刑事檢控,並在司法部長拒絕服從時,將其調至其他閒職。此事已損害了加拿大的法治形象,難憑孟案挽回。

至於美加關係,特朗普期間的傷害暫且不提,拜登現時的作所作為,也早已證明他仍遵循「美國優先」,不僅在阿富汗撤軍時未有顧忌歐加,在新近結成的澳英美聯盟(AUKUS)中,澳洲也因展現出比加拿大更為冒進和「忠心」的姿態,而贏得美國青睞。而在孟案中,美國司法部最終沒有堅持引渡,而是達成DPA,側面透露出美國也不想接手這個燙手山芋。這樣一來,獨自承受孟案苦果的加拿大,如何能說此案升華了美加友誼?

如今孟案告一段落,兩加拿大人順利回國,杜魯多政府也終於可以擺脫過去千日的無妄之災。但加國國內情緒恐怕將持續阻礙中加關係的傷口彌合,使政府難以靈活調整外交政策,這是美國留下的持續負累。

杜魯多(左一)在機場迎接獲釋的兩位加拿大人(右一右二)。(Twitter@JustinTrudeau)

從美圍堵工具到中美關係轉圜窗口

再說另一個主角美國。雖然美國檢方將與孟晚舟達成的DPA描述為一場勝利,但相比於其付出的努力,它取得的成果之少令人尷尬。

要知道,美國向來擅長以DPA換得企業高額罰款和後續合作,事實上,孟案的關鍵證件就是由滙豐提供。而滙豐恰是於2012年與美國達成了DPA,以躲避替墨西哥毒販洗錢的相關檢控,為此它付出了19.2億美元的高昂罰款,並需要在其後五年處處配合美方調查。甚至在孟案中,因其種種行徑,而被質疑扮演「污點證人」的角色,出賣華為和孟晚舟,從而得以在「合規仍有很大缺陷」的情況下,無需續簽DPA。

相關閱讀:

【孟晚舟案】滙豐與DPA:美國對付企業的「虎頭鍘」

孟晚舟案的第三條線:郵件、PPT披露 滙豐是何角色?

被官媒批「參與構陷」 滙豐必須回答一系列問題

但美國此次罕見地與孟晚舟簽訂DPA,既無天價罰款,孟晚舟也無需認罪,美國則只換來了一紙事實聲明(Statement of Facts)。當然,聲明中涵蓋了幾個檢方的敘述,包括與伊朗做生意的Skycom為華為所實控,也包括華為和孟於2013年的論述誤導滙豐等。孟於包含這些論述的事實聲明上簽名,將令美國司法部在2022年12月1日前依舊擁有後續重新起訴孟晚舟的途徑。

不過,類似過去三年的局面不會再次上演。畢竟即便美國檢方的論述屬實,孟和華為也僅是涉嫌違背美國法律,只要不再發生於第三方國家或在美國被拘的情況,美方也沒有途徑實施長臂管轄。

是以,這一結局與許多對華鷹派所期待的相去甚遠,這點可以從共和黨人的憤怒討伐聲中看出。例如,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就強調「釋放孟晚舟使我們嚴重質疑拜登解決華為和中共威脅的能力和意願」。特朗普時期的美國駐日大使、新晉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哈格蒂(Bill Hagerty)也表示,「我非常擔心拜登政府可能奉行更多綏靖政策和投降主義。華為是一個中共支持的掠奪型企業,而我們放棄了它的把柄。」

很顯然,如今孟案的解決方式成了共和黨又一進攻對象。那麼白宮為何要賣這麼一個破綻?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美國並不想從加拿大手中接過這個政治包袱,從而加劇中國的怒火。

拜登面臨經濟不振和通脹高企的內政壓力,其兩大立法項目也在國會陷入僵局。(路透社)

眼下,美國疫情持續,經濟復甦緩慢,通脹壓力高企,而通脹壓力一部分是因美國本身放水所致,另一部分則來自其他國家商品價格抬高的「輸出型通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去年5月至今年5月,美國從墨西哥和歐盟進口的商品價格,分別平均增長4.8%和6.5%,而中國商品的價格僅上漲2.7%,可見中國商品是美國通脹的關鍵穩定器。由於越南、馬來西亞等美國主要進口對象仍然深陷疫情,原本被寄以厚望的印度又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嚴重缺陷,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考慮到中國向美國提出的「兩份清單」中就有「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要求」一項,美國可能是藉此打開中美關係僵局,從而方便接下來加強經貿溝通。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9月24日就稱,她將尋求改善中美的商業聯繫,還計劃率領美國首席執行官代表團前往海外,包括中國,尋找商機並討論長期存在的貿易問題。此番話釋放了一定善意。

拜登圍堵中國的決心或許沒有變,但如今的經濟現實令其別無選擇,決定了他需與中國展開更多對話。最初試圖痛擊華為的孟案,也因此必須轉變為中美關係轉圜的窗口。雖然對華鷹派高呼不滿,拜登也只能無奈接受這一結局。

愛國情懷的勝仗

至於華為和中國上下,雖然孟案仍存未來的陰影,但孟晚舟畢竟已經回歸祖國,不再面對被美國及其盟友扣押的風險,而對全中國來說,此次外交勝利的情緒,就更令國民沐浴在喜悅之中。

對孟晚舟而言,她終能取下電子腳鏈,自由地行走在祖國大陸上,與家人團聚、享受生活和重返工作崗位。對華為來說,這是一場顯著提升士氣的勝仗。過去幾年,在美國的科技圍剿中,華為遭遇的艱難困苦自是不用多說,孟晚舟的回歸於任正非個人而言是天降喜事(任此前說過他已做好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女兒),對公司也是一劑強心針,讓員工更有動力突破美國的種種桎梏。正好在前幾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總理韓正9月18日至19日在廣東深圳調研時,有任正非在旁陪同,也再次體現了國家對華為的強力支持,這些都對華為是利好消息。

9月25日,深圳民眾在寶安機場歡迎孟晚舟回國。(美聯社)

中國普羅大眾的情緒就更為激昂。據統計,《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和直播孟晚舟回國共收穫了1.1億人次觀看量,#孟晚舟回到深圳#的話題在微博上有超過10億次的閱讀量和逾30萬貼子,她落地的深圳寶安機場也人頭攢動,「歡迎回家」的紅色標語像一簇簇火苗。可以說,孟的歸國使得舉國歡騰。

此次孟晚舟事件顯示,中國已經有足夠實力應對美國的政治陰招,孟的獲釋也被視為中國在中美角力中獲勝的一大標誌,是中國強大國力的一次展示。

相較於此前法國國寶製造企業阿爾斯通(Alstom)高管被美國司法部無理逮捕,阿爾斯通被美國憑借長臂管轄的《海外反腐敗法》起訴,致使整個公司遭到肢解,核心業務被美國企業購買,如今孟晚舟、華為和中國的情況,明顯是天壤之別——對此孟晚舟也在朋友圈感慨「沒有強大的祖國,就沒有我今天的自由」。這自然在國慶臨近之際激發了民眾的愛國情緒。

而對世界觀眾而言,各國也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已經完全有能力以「硬碰硬」的態度面對美國的陰招,完全不介意以「政治交易」的手段解決政治鬥爭;而加拿大也因協助美國而承擔了嚴重代價及後果。後續的中美關係無疑不會因孟的回國而好轉,默默承受代價的加拿大在中美衝突的大背景下也只能進一步向美國靠攏,但其他各國在未來面對美國「對華施壓」的境況時,也會思量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