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冬日雲海】天文台教路上山睇雲海 識睇「露點」免食白果

撰文:尹淑君
出版:更新:

日前不少人在大帽山及凰凰山山頂看見大片雲海的美景,無論是縮時拍攝的片段還是圖片,都湧出陣陣「仙氣」。在科技發達的今日,要看雲海,其實不一定要捱更抵夜、露宿山頭等運到,因為原來要捕捉雲海,可以先學習必殺技。天文台昨日(7日)就出文教路,建議大家可先參考「高空氣象觀測」資料才上山,因為每當在某一個高度上,當氣溫和「露點」接近相同時,這些位置便會有雲,假如山峰高於雲頂高度,便是看到雲海的大好機會。

近日facebook的「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CWOS」群組,不同的雲海照片及雲海縮時影片美不勝收,令人如同置身仙境,這些雲海照片或影片,拍攝地點多數在大帽山,但亦有攝於凰凰山、飛鵝山、港島區山頂盧吉道,拍攝時間有清晨,有晚上,甚至是半夜時份,有拍攝者更留言稱,不枉捱更抵夜等待,幸最好不用空手而回。

天文台出雲海攻略。(天文台)

氣溫露點差近0度有雲霧

眼見壯觀的雲海圖勁受歡迎,天文台也於昨日特別在facebook發文,借用由市民拍攝的縮時影片,同時介紹天文台原來可以提供資訊,以提高大家成功觀看雲海的機會,實情是向大家教路,如何不靠運氣靠數據。原來,只要憑著高空氣象觀測的數據,雲海的出現便不再是難以觸摸。

根據天文台的解說,要預測雲海出現,可瀏覽天文台的「高空氣象觀測」網頁上的「氣溫露點差」,因為雲海出現的原理,是在某一高度上,當空氣溫度及露點溫度的相差(氣溫露點差),可以顯示該高度附近空氣的濕潤程度,當氣溫露點差接近0度時,一般便會產生雲或霧,故此,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來估算雲底高度。

氣溫和露點相同。(天文台)

是否看到雲海視乎海拔高度

天文台續指,從上星期六(5/1)早上8時的高空氣象觀測圖可見,離地面約300多米至700多米的氣溫與露點溫度接近相同,雲頂高度(約700多米)較大帽山山峰957米低,符合了看到雲海的有利條件,即位處大帽山山峰,便是在雲層之上,大片雲海如同在腳上,而當日確有不少山友拍下雲海靚相在網上流傳。

而一般而言,氣溫會隨高度增加而下降,但逆溫層就表示空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當逆溫層出現時,該層以下的空氣會較為穩定,而空氣的垂直運動亦受到抑制。在其他適合的氣象條件配合下,逆溫層通常有利大氣低層產生雲、霧或煙霞。

今日早上亦達成有利觀測雲海的環境。(天文台)

總括而言,當高地的逆溫層出現,而氣溫露點差接近0度,並且出現在低於某個山峰的位置,市民就愈容易觀賞到雲海。而現時高空氣象觀測的資料顯示,今日(8日)早上8時,氣溫露點差在高空741米亦出現過0度相差,氣溫和露點同樣是15.9度,代表今早在934米高的鳳凰山及957米高的大帽山亦能看見雲海;相反,在低於741米的山上,例如大老山(577米)及太平山(552米)身在雲霧之中,無法觀賞到雲海美景了。

+3

實時數據發布更有用

天文台的資訊,似乎有助大家掌握雲海出沒,有網民就「打蛇隨棍上」,紛紛拋出更多意見,例如有人提出可以做實時監測APP,甚至建議叫「香港雲海」,相信應該很受歡迎;有人就建議天文台可以考慮在大帽山設監測照片拍攝相機;亦有人直言,現時的數據資料,只提供每天早上及晚上8時的數據,而兩者皆是延後,認為在時間發佈上脫離實際需要,建議如有凌晨3至4點的數據,就可令人前往拍攝日出,又或有傍晚數據,也較易令人可決定當天下班後是否出發去追逐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