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一家人】手足口病高峰期 中醫教你兩招防感染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夏季是兒童患上手足口病的高峰期,手足口病既沒有預防疫苗,亦沒有特效藥,西醫只會給予一些退燒鎮痛藥,待小孩慢慢康復。但在中醫的角度,又有何預防及治療方法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及農本方中醫診所鄒惠娣醫師,向我們提供患上手足口病時的治療方法及兩個預防患病小貼士。

手足口病是什麼?

我們之前的報道是從西醫的角度了解手足口病,亦介紹了3個預防方法(【健康一家人】嚴防手足口病 提醒孩子勿「隨處摸」)。概括而言,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主要病徵是發燒,同時在手、足及口腔出現疱疹,當中較常發生在五歲以下的兒童,主要是透過接觸患者的飛沫、鼻涕、唾液、穿破的水疱和糞便或觸摸受染污的物件而傳播。腸病毒的潛伏期是3-7天,患者在病發頭7天最具傳染性,所以此病多數在幼稚園的幼童間互相傳染。

中醫如何治療?

鄒惠娣醫師解說,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手足口病有比較好的療效。香港氣候潮濕炎熱,加上小童肺及脾的部分仍在發展階段,特別容易經口鼻感受濕熱疫毒。中國衛生部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中醫治療方案將普通的手足口病分為「肺脾濕熱」和「濕熱鬱蒸」兩類型,可用甘露消毒飲和清瘟敗毒飲來治療發病早期和中期的階段,如用金銀花、薏苡仁、藿香、梔子、黃芩、玄參等清熱解毒,化濕透邪等藥材。但要注意的是這些中藥大多為苦寒之品,長期服用會敗傷脾胃,切忌自行抓藥煎服,一定要由註冊中醫根據患者體質處方用藥。

兩招中藥預防術

預防勝於治療,除了保持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衛生、將病患兒童隔離等預防措施。如果小朋友的肺脾氣旺,濕熱不重,則不易感染手足口病,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小朋友平時不宜經常進食生冷寒涼、肥膩煎炸食物,以防損傷脾胃,濕熱內生。此外,鄒惠娣醫師更提供了兩種預防感染的方法。

(iStock)

1. 三豆化濕湯

適逢天氣潮濕悶熱之時,家長可煲三豆化濕湯給小朋友作預防。

材料: 白扁豆1兩、赤小豆1兩、綠豆1兩、薏苡仁2兩、甘草2錢、陳皮半個

煎服法:5碗水煎成2碗水,代茶飲用,每周2至3次。

2. 中藥香囊

中藥香囊屬中醫的「衣冠療法」,古人多用芳香化濁的中藥製作香囊預防流行性感冒和溫瘟。此香囊可增強小朋友的抵抗力及保護呼吸道,有助預防手足口病。

材料:藿香、艾葉、肉桂、山奈、蒼朮、石菖蒲等各3克

用法:把藥材變成細末,用布縫製成香小藥袋,裝入藥末,製成香囊,佩戴胸前,睡覺時可放於枕邊,5天更換一次。

(本文資料由農本方鄒惠娣中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