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花旗搶閘推API合作 林智剛:銀行服務要識跳出個App

撰文:文顥宗
出版:更新:

香港首批虛擬銀行有望於短期內面世,一場「FinTech大戰」似乎開打在即。不過本港金融科技發展落後仍屬不爭事實,金管局去年起推動的開放銀行業「四部曲」,至今僅走到一半,全面落實仍屬紙上談兵,遠遠落後英國、新加坡等競爭對手。
雖然整體銀行業「輸在起跑線」,但個別銀行已搶閘跑出,香港花旗銀行早於2017年開放API平台,至今短短2年推出超過37個API,並有多個合作項目,涵蓋消費、飲食、交通及理財等,不僅領先同行,更已率先跑完金管局的「四部曲」。
香港花旗銀行總經理林智剛入行22年,見證銀行由實體分行、網上銀行走到數碼時代。他為銀行業的未來把脈,揚言銀行服務必須跳出App的框架,做到真正「隱形」但又如影隨形,而API正是不可或缺的途徑。

金管局於去年中公布開放API框架,鼓勵銀行分四步開放數據,惟本地銀行業的開放步伐依然滯後。(資料圖片)

金管局去年7月發布銀行業開放API框架,要求本地銀行由分4階段開放API(即允許第三方機構連接銀行内部系統),其中首階段「查閲產品和服務資料」已於今年初展開,次階段「接受產品申請」則會於10月底前陸續獲銀行響應,但真正的「戲肉」,即後兩個階段「讀取或更改帳戶資訊」以及「進行財務交易」,至今仍只聞樓梯響。

香港開放銀行停滯 落後英國新加坡

同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英國,則已成為開放銀行的領頭羊。英國政府於2016年展開「開放銀行計劃」,去年起強制當地9大銀行,只要獲用戶同意,必須向認可的第三方機構開放賬戶資料。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開放銀行業務主管Bill Roberts透露,計劃落實首年,英國已出現逾80家由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新金融服務,足證開放API有利金融創新。

至於長期與香港上演「雙城記」的新加坡,雖然未有強制銀行開放API,但監管部門早於2016年公布發展框架,起步點較香港早足足2年。法巴早前發表研究報告,將英國、新加坡列入開放銀行業的先驅國家,而香港則未獲評估。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上周批評,香港銀行在開放銀行發展緩慢,影響第三方平台取用資料。

英國早於2016年起推動銀行業開放API,除了有利銀行客戶體驗,亦助當地催生了大量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台。(資料圖片)

花旗2年展37合作 冀緊貼客戶生活

話雖如此,但仍有本地銀行不甘後人,早早「搶閘」大開API之門。花旗銀行早於2017年宣布開放API開發平台,至今推出37個API,並超額完成金管局的「四部曲」。香港花旗銀行總經理林智剛介紹,該行的API合作涵蓋「食、買、玩、行、生活理財」五大範疇,例如該行客戶可在HKTVmall、豐澤等電商平台以信用卡積分消費,亦可在AAstocks直接買賣股票等,無需在不同App之間「轉到頭都暈」。

看重拓展API合作項目,林智剛坦言是希望在數碼服務上多走一步,「當間間銀行都有自家App,我哋嘅服務係咪仲要留喺個App入面咁簡單呢?」他解釋,手機理財雖然方便,但終究未能提供無縫的客戶體驗,「最起碼你要撳入個App度」。但隨着API出現,銀行應主動緊貼客戶的日常生活,以滿足其金融服務需要,最終做到「唔需要客人嚟搵我、唔需要落分行,甚至唔需要專登用App。」

花旗香港於2017年起推出API合作平台,至今已展開37個合作項目。(受訪者提供)

客戶體驗成戰場 虛擬銀行無有怕

API合作跑贏同行不止幾個身位,但隨着本港首批8間虛擬銀行或於年底前開業,花旗於金融科技領域的對手,將不再局限於「清一色」傳統銀行,更添上一批於互聯網土生土長的科技公司。對於虛擬銀行逆襲,在傳統銀行工作22載的林智剛形容是有危有機,「虛擬又好,傳統又好,成功與否唔係靠呢樣,而係靠客戶體驗。」他直言,數碼化絕非虛擬銀行的專利,該行近年推出手機外滙交易平台、年初首創手機存款證平台,而客戶反應亦甚為理想,「現時有超過9成銀行交易係透過數碼渠道進行,7成客戶活躍於數碼銀行服務,按年已經上升近兩成。」

觀乎首批虛擬銀行名單中,不少均為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的合營公司,被視為傳統銀行有意藉此吸取金融科技經驗。但林智剛認為,銀行要吸納金融創新理念,做法無需獨沽一味,「唔合夥唔代表唔取經,而合作模式亦有好多種,唔需要Mark死一間。」他指出,該行有不少份屬科技公司的合作夥伴,亦曾舉辦比賽,鼓勵初創企業構思API的創新方案,以探討合作空間。

本港首批虛擬銀行誕生在即,但林智剛認為要取得客戶歡心,「虛擬」與否並非重點,更重要是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黃舒慧攝)

蘊釀創新不求人 團隊應「咩人都有」

但說到尾,任何企業要創新轉型,始終「靠自己好過靠人」。林智剛分享多年心得,認為培育公司「創新DNA」最重要的一環是要令團隊「咩人都有」,「數碼化時代,大家分工上唔係楚河漢界,唔同能力、唔同學科、唔同背景的人我哋都要,讀商科做銀行呢個觀念一早要變。」不過請人從來只是開始,要激發起同事的「腦力」,更要靠持之以恒的溝通,「要畀佢哋了解未來銀行業趨勢係點,點解我哋需要行得更前去做數碼化,呢啲工夫唔慳得。」他又指,銀行必須向同事提供平台,讓他們學習數碼時代所需的技能,以應付轉型需要。

1997年入行的林智剛,初出道不久即目睹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但無阻世界邁向數碼時代,銀行業的數碼化至今亦未曾停步,從最早的「e-banking」走到現時的流動理財。展望銀行業的未來,他認為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將是兩大關鍵詞,「最終目標係根據客戶喜好,提前預知佢可能使用嘅服務,從而提供推介。」他舉例指,若有客戶透過信用卡預訂機票,銀行將可及時向他提供旅遊保險及外匯兌換服務,「講到尾,最關鍵都係如何運用數據,更好地服務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