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終集齊滑鼠、鍵盤和手寫筆 平板取代電腦是趨勢還是空想?

撰文:AppSo
出版:更新:

在 iPad 的發展歷程中,蘋果至少經歷過兩次「被打臉」的時刻。一次是手寫筆的問題。如果你還記得 2007 年初代 iPhone 的發佈會,當時喬布斯就有過一個戲謔觸控筆的片段:「誰會想要一個手寫筆?」

(YouTube圖片)

在喬布斯看來,我們的手指就是觸控屏最好的交互工具。所以,當 Apple Pencil 出現後,便受到來自諸多網友們的嘲諷。

滑鼠的質疑其實也差不多。喬布斯從一開始就把 iPad 視為是「手機和notebook的中間產物」,為了凸顯出它在交互上的優勢,自然沒有引入鍵盤或者滑鼠的打算。在大部分 iPad 的宣傳影片中,鏡頭也總是聚焦在了各種手勢操作上,強調手指操作的便利。

現在的 iPad 變成什麼樣了呢?它既有了實體鍵盤,也有了觸控板,還有個漂浮在屏幕之上的小圓點,也就是游標了。

▼▼▼相關圖輯:Magic Keyboard開箱實測▼▼

+15

這和一台筆記本電腦沒多大區別,哪怕蘋果並不打算將 iPad 和傳統電腦歸為一類。

之於個人,我確實更希望蘋果基於觸屏,做更多手勢和界面設計的嘗試,而不是照搬傳統 PC 的做法,重新發明輪子,這就頗有一種「兜兜轉轉又重回原點」的妥協感。

但現實下也不得不承認,人類想要在另一套界面上構思出比實體鍵盤+滑鼠更好的交互模式,的確不是易事,這可能本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相關圖輯:即睇iPad Pro 2020 7大特點令你心動▼▼

+3

對比十年前,iPad 的定位也早已不是一台單純的「影片播放器」了。它有了 Pro 後綴,就證明蘋果希望去吸引更專業的人群,它可能會面向辦公,也可以是去繪製複雜的建模圖,還有影片編輯。這些都是內容生產的領域,講究的是生產力和效率,那麼鍵鼠這套工具,確實就是現階段必不可少的。

蘋果其實不怎麼喜歡滑鼠,反而對觸控板情有獨鍾,後者也一直是 MacBook 上的核心交互工具。有意思的是,喬布斯曾在多年前提到說,垂着手去點按 PC 電腦的屏幕並不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因為只要時間一長,懸空的手臂就會有勞累感。

這也是為什麼,蘋果至今都沒有為 MacBook 添加觸屏支持,而是選擇不斷增大鍵盤下方的那塊觸控板,並加入雙指輕點、三指縮放等類似多點觸控屏的手勢操作。如此一來,手掌既可以平放着桌面上,不遮擋屏幕,但同時也可以靠觸控板獲得等同於觸屏的直觀操作。

+6

現在為 iPad 加入觸控板,其實也有類似的考慮。但 iPad 的情況有些特殊——它首先是一台觸屏設備而不是筆記本電腦,大部分應用界面和交互邏輯,本來就是依照觸屏的使用場景設計的。這意味着,iPad 的應用往往會設計得比較簡單,不存在 PC 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按鈕和菜單,對於操作的精準度也沒有設太嚴格的要求,觸控板和滑鼠的意義就小了很多。

真正能發揮出滑鼠指針價值的,其實是一些需要精確操作的場景,比如說我們在 PC 上進行文本、表格的編輯,瀏覽網頁時的超鏈接跳轉等;要不然就是在處理圖片、影片時,不希望讓手掌遮擋屏幕,從而寄希望於讓滑鼠指針來實現。

▼▼▼相關圖輯:點擊即睇iOS 13.4十個方便功能圖解!▼▼▼

+5

如何將傳統的滑鼠指針融入到一個完全基於觸屏打造的系統中,便是蘋果現階段要解決的問題。突破口就在這個光標上了。

最近,蘋果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克雷格・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接受了 TechCrunch 的採訪,透露了一些 iPadOS 光標的設計故事。他表示,iPadOS 需要的是一個以觸控為中心的光標,而不是將傳統 PC 上的游標照搬過來:

在給 iPad 設計光標時,我們希望它既能還原出手指觸屏這種低精度操作體驗,比如在主屏幕上點擊某個圖標;但又能在特定界面下,轉換成一個可供高精度操作的指針,比如說處理文檔。

最終,蘋果選擇了一個圓點,這只是它的默認樣式,一旦這個圓點懸停在某些特定元素或區域上時,就可以切換成其它形狀。

(AppSo授權使用)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當你在 iPad 上移動小圓點靠近圖標或按鈕時,圓點會像磁鐵一樣自動「吸附」上去,此後緩緩移動觸控板,圖標或按鈕便會有一個搖擺的效果,只有當你將圓點移除圖標時,效果才會消失。

(Apple)

如果是當你掃過一排圖標,又或者某個圖片,它也會有突顯變大的效果;換成是按鈕,可能就會是加一層高亮效果或是陰影特效。

這種「聚焦(Focus)」動效的靈感,其實來自於蘋果的 tvOS 系統。雖然 tvOS 系統並沒有滑鼠的設計,但你仍然需要使用遙控器上的觸控板來操作界面,如何讓屏幕上界面的變動和遙控器上的手勢對應起來,就全靠這個「聚焦」來提示了。

(Apple)

按照蘋果的說法,tvOS 沒有加入光標,就是希望讓用戶通過焦點的變換來導航,而不是嘗試移動屏幕上的圓點。即便是電視屏幕很大,界面元素很複雜的情況,這種微妙的視覺提示也可以讓所有操作一目瞭然。

(Apple)

而在 iPadOS 上,引入聚焦等動效也是給用戶提供一種直觀、可視化的反饋,並儘可能地沿用觸屏操作時的視覺提示。

另一些游標形態則是參考了 PC 上的習慣,比如說在用戶編輯文本時需要選中某個段落,或是圓點移動到文字區域上時,就會自動變成熟悉的「I」字型;移動到超鏈接上時也會有一道下劃線。

(Apple)

至於觸控板手勢,就更像是一件順水推舟的事情了。蘋果本就在 Mac 平台積累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觸控板交互規範,現在只是將操作的區域從屏幕轉移到觸控板上而已。

費德里吉也強調說,iPad 觸摸板上的許多手勢都與 Mac 上的類似,如果用戶本身就有使用 Mac 習慣,就不必重新學習它們,上手操作也會感到十分熟悉。

(Apple)

看得出,iPadOS 的觸控板和光標都和蘋果過往的人機交互有着諸多聯繫,它繼包含了來自 tvOS 的動效設計,也沿用了蘋果多年來的 Mac 手勢交互,證明蘋果仍然希望讓自家桌面端和移動端系統的視覺、交互保持「一致性」。

但蘋果仍然希望確保 iPad 原有的觸屏操作習慣。它在 iPad 人機交互設計規範中也明確表示,光標僅僅是「iPad 交互的另一種方式」——但不能去取代觸屏操作。

費德里吉也稱,觸控板和光標只是去適應現在的 iPad,而不是反過來,讓 iPad 應用的界面去迎合光標,或者是鍵鼠操作邏輯。這意味着,就算用戶不去使用這些配件,也可以繼續按照以前的習慣,靠點擊、滑動屏幕來操作 iPad。

與此同時,新的光標特性也將直接兼容所有應用,想要進行復雜操作的用戶,也可以隨時切換到觸控板的光標之上,而不會感到突兀。

(AppSo授權使用)

不過,如果蘋果真的希望發揮出光標在 iPad 上的潛力,那麼就應該鼓勵那些有點名氣的文檔編輯器、圖片處理工具和影片編輯器對它進行優化,推動和擴展 iPad 的在內容生產領域的能力。想要讓 iPad 變成「多面手」,只靠一塊觸控板和光標是不夠的,它也需要生產力軟件開發者的支持。

微軟都已經開始行動了,來自 The Verge 消息就稱,微軟的 Office for iPad 應用會在今年下半年針對觸控板和光標進行適配。不說和 PC 對比,但至少往後配合觸控板,在 iPad 上處理 Excel 表格時,不用再費力地去點按屏幕。

別忘了還有遊戲。和 Mac 那羸弱不堪的遊戲陣容不同,iOS 平台本身就擁有了極為豐富的遊戲數量,個別 PC 端遊戲還會先針對 iPad 進行適配,比如《文明》(Civilization)《生化奇兵》(BioShock)和《英雄連隊》(Company of Heroes)之類,都是看中了 iPad 的大屏和便攜性。

▲《文明》針對 iPad 的觸屏做了大量界面修改(遊戲擷圖)

不過,由於之前 iPad 沒有光標的概念,這些移植過來的 PC 遊戲往往需要針對觸屏交互做調整,可修改的部分十分有限。但現在有了鍵盤和光標,開發者們可能就不用費盡心思去考慮一套新的操作了,玩家們也能沿用 PC 端的鍵鼠習慣,而不是強迫自己去學習一套新的邏輯。

蘋果在改造 iPad 這件事上還會繼續,在今年 WWDC 大會上,我們肯定會看到更多和 iPadOS 有關的信息。哪怕是加入光標和鍵盤有些「打臉」,但對於蘋果和用戶而言,結果才是大家更在意的事。

只要能為 iPad 爭取到更多的優秀應用,同時又不會影響原有的觸屏體驗,iPad 距離成為一個生產力工具,或許也不會太遙遠了。

【本文獲「AppSo」授權轉載,原文:鍵盤、滑鼠和手寫筆全齊了,iPad 的「電腦化」是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