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術|居英教練拍片教防抓衣被質疑 8大防身技術要點需留意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英國倫敦近日發生女子兇殺案,於是一名教練拍攝自衛術影片,希望觀眾能夠以此「傍身」,然而影片卻引起大量武術界網民的質疑。到底當我們看到自衛術教學片時,有什麼地方需要留意呢?

▍居英教練拍片教自衛術,反被群起而攻之?

在3月3日晚上9點,住在倫敦南部的Sarah Everard 於回家途中失蹤,一周後警察在倫敦東南十公里外找到她的遺體,她已經被綁架殺害。事件轟動英國社會,並掀起一場反抗針對女性暴力的社會運動。

+5

近日,一名搏擊教練有見及此,於是拍攝了一段自衛術影片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希望示範一些簡單自衛衛動作,讓觀眾學習傍身。

片中教練示範如何應對被對方抓衣的情況。首先把同邊手手肘提高,然後壓向其關節位,再踏步上前以另一隻手肘擊對手的頭部或胸口,最後再補上一記肘擊。

影片公布後在網上武術論壇引起熱烈討論,有網民認為「出於好心拍片,多謝佢有心設計動作幫人」,但更多的是技術上的討論:體型差異、招式成功率高低、合理程度等等。

▍對自衛術影片的態度

就著武備志立場,我們對自衛術片一向抱持嚴謹的態度。我們一方面害怕會有人看了某些片段,在沒有專業訓練下,過份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能處理襲擊,最終導致更加惡劣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如果在不能逃走,或者對方只是想傷害你的情況下,這些片段能發揮些微的功用,從而保護到0.01%的人的話,這些片段就值得分享。

本文無意針對上述個別影片作出評論,反而希望透過筆者自身經驗,提出一些自衛術教學片背後需要留意的要點,幫助大家基本分辨到有什麼東西不應嘗試,或應該多加留意。

▍防身術片背後的留意要點

(1)避免衝突,逃生為先,量力而為

很多人會以為防身術是應對街頭危險的技法,但其實當中更加重要的,反而是事前如何避開衝突,例如提高警覺、避免獨處、避免到較危險的地方等,再來就是加強日常鍛鍊以備不時之需。

防身術中最基本及最為重要的目標是「求生」,永遠有機會走的時候就走,暫時無法離開則設法「降低傷害」及「提升逃生機會」。若是有需要保護的人時,更要兼顧行為對「需要保護的人」的後果。

有時候投降示弱並不可恥,損失財物總相比失去性命只是小事。錢跟性命,不難作出選擇吧。

(2)單看影片絕對無用,必須配合重複練習

我們必須認清所有自衛術教學片的本質:用作展示某些技術動作。任何人單憑觀看影片都不可能完全掌握當中技術,更遑論要在現實情況電光火石間準確使出。

即使動作上能夠模仿得到,但實際應用時的情況跟練習不盡相同,不同距離、時機、反應都足以影響技法成效,還未加上面對壓力時的心理影響。要成功使用正確防身技術,背後必須經過大量練習,才可提高成功逃生機會。

(3)一擊必殺/打擊要害的迷思

在不少防身教學中,往往會教習者作出一些打擊要害的攻擊作為「必殺技」去逃生,例如︰插眼、打擊襠部、扯擊耳朵等等。

插眼威力固然強大,而且效果顯著。那麼是否證明我們只需學會「插眼」便可,不用其他技法呢?

筆者認為插眼當然是有效的防身技術,但並不宜作為主力技法,反而更應作為逃脫過程的輔助技法之一,做到效果當然最好,但沒有效果時亦要馬上混合其他技法使用。

插眼技法亦有其有效使用距離,影響到插眼的成功機率。例如在拳擊距離中,要準確插中互動對手的眼睛是相對困難的事,絕非一般人看看影片便能掌握的技術。假如一個人連以拳頭擊中對方頭部都有困難時,叫他只用插眼亦不會有任何效果。

另一方面,經常有防身術會教人在近身距離下挖眼,例如被抓住手或衣服的距離下,以作為逃生的手段。誠然,近身距離插眼的成功率會大增,但亦不是萬全之策。因為現實情況下,一般人的心理動作上未必準備好,一來會影響準確度,二來未必有決心去傷害別人,假如插眼落空反而會激起對方猛烈攻擊。而且你可以插眼時,對方也可以插眼,而且他的主動性或位置可能更具優勢。

始終在現實情況下,對手絕不會因為一招而定格,亦絕不會照練習次序出現。即使技法再有效都好,也會有失敗的時候,對方被擊中亦不會馬上「當機」,他還是會掙扎會有劇烈反應。因此習者需要透過不斷練習,把不同技術化成身體反應,更重要的是必要時有全力掙扎的心態。

(4)打擊為主?防守為主?

縱使打擊未必有擊倒能力,為何它總是出現在防身教學中呢?

打擊是一柄「雙刃劍」,有效果時可以增加逃生機會,但同時亦可能刺激對方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當大部份讀者都是新手、未有正式訓練,甚至是平常連運動都不多的市民,主動出擊並非他們身體及心理可以承受的。出擊的時機錯了,或者出擊的力度不夠,可能招致更嚴重的傷害。在情況容許下,專注防守同時找機會離開現場更為安全。可是當對方持傷害意圖,或被困於無法輕易離開的環境時,單純防守並不能成功突圍,於是我們便需要掌握一定的反抗能力。

很多人以為防身時的打擊是為了擊倒、制服對方,但其實就連職業拳手都未必能夠在比賽輕易打出擊倒時,更何妨是一般業餘習者。筆者認為防身術中的打擊,比較多是作為分散注意力的手段,在對方受痛、失去重心或短暫失去注意力之際,爭取機會逃走。

此處特別需要留意的是,防身技術當中並不只有實際肢體技術,還有一些軟技術︰利用環境、言語、態度、策略,以事前降低衝突機會,並提升平解決機會;事後分散對方注意力,增加反擊效果、逃生成功率。

(5)「實測」是驗證技術效用的唯一方法

不同教學都有各自的技術手法應用其中,有的會像文初教練般利用某一武術動作為基礎,有的會利用擒拿關節技去反制對手。大部份教學片在示範時都會以慢動作進行,而且攻防雙方都會互相配合動作,原意是清楚說明動作細節。

但防身術跟學習搏擊運動一樣,當你學會基本技法後,並不代表你可以真正在搏擊當中成功使用出來。因為對打情況中,對方不會跟你互相配合,亦不會完全按照你想像的方式攻擊,真實搏擊是雙方之間的互動,距離、節奏、時機、進退攻防瞬息萬變,變幻莫測,拳手的身體素質、反應、技術都會影響到搏擊表現。

因此,我們要驗證防身術影片中的技法是否合理有效,或者真正應用效果如何,唯一的方法便是進行「壓力測試」,即是具有反抗性、非配合套照的對抗練習,盡可能地模擬現實應用情況。當然我們無法完全複製所有現實情況,總不能以真刀真槍來進行測試,亦不可能真的插瞎傷害練習伙伴,但至少透過壓力測試,我們可以篩選出一些過於理想化、過於複雜,其至是不切實際的技法,同時了解到自己對技術的掌握程度。

(6)忽略使用者自身的能力程度

不少防身教學片都會忽略使用對象及對手的能力程度。當大部份讀者都是新手、未有正式訓練,甚至是平常連運動都不多的市民,主動出擊並非他們身體及心理可以承受的。出擊的時機錯了,或者出擊的力度不夠,可能招致更嚴重的傷害。

我們看過有人說面對短棍時要「入身用上勾拳」,入身避棍頭是可以的,但普通市民真的能打出足以迫退對方的上勾拳? 就算擊中,未經訓練的拳骨,也有骨裂的危險,這正是裸拳的問題。

一般人並不具備足夠打擊能力,有些甚至連基本體能、身體協調能力亦欠佳。因此大家在觀看防身術教學時,必須留意自己跟片中示範者的能力差異,切忌以為片中人做到,自己便必然做到。

所以,筆者建議大家,與其在網上觀看防身教學片,倒不如認真學習一種具搏擊對打練習的武術或搏擊運動,由教練親身指導,逐步掌握肢體對抗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心理上的對抗意識。

(7)搏擊跟防身差異

有些影片會直接把武術技法直接當成防身來教,例如把MMA的擒抱、巴西柔術的地面技術直接應用於防身當中。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搏擊運動跟街頭防身之間存有一定差異,當中更會影響到武術技法的效用。

大部份搏擊運動在比賽時都會以手為主,以體重劃分量級,在指定比賽場地中進行1對1的搏擊競技,並有拳證按照競賽規例執法,保護雙方拳手。然而街頭情況跟搏擊比賽截然不同,你可能同時面對多名敵人,敵人可能會中途加入,敵人或者收藏著兵器,地面可能濕滑不平,四周可能充滿障礙物,對手體型可能比你巨大等等。

面對以上變數時,我們便需要選擇適當的技術去應對。例如對手只有一人時,摔寢技會是不錯的技法來降低對手對四周造成的傷害,以爭取時間讓其他人逃生及求助。但假如對方人數佔優時,主動纏鬥倒地反而會輕易遭到包圍。在狹窄的小卷中,不易施展擺拳、迴旋踢等大範圍拳腳技,反而應以直線打擊為主。假如地面濕滑,使用打擊技便需加倍小心,避免失平衡摔倒在地。即便是有搏擊根底的人,建議亦學習一門較為泛用的兵器學習,以備不時之需。

另一方面,學會善用身邊環境及工具亦十分重要。就一般人而言,手上有工具協助時一般效果會比空手好,尤其在抵抗打擊及心理抗壓上。例如在擋格敵人打擊時,空手擋格通常需要較高技術、心理、時機距離掌握,而且較難完全避開打擊衝力。由於背包擋格技術要求較低,而且不用直接以肉體承受衝擊,所以更適合沒有底子的人學習。又或者教導他們使用工具(如防狼噴霧、警報器等),可能比空手防身更為有效。

(8)體能十分重要

因為通常這些文章都集中在技術上,所以沒有說體能也很合理,不是什麼問題。只是在這兒特別提起,是因為體能很重要。所有基本動作都要有一定體能才能做到,逃跑亦是要體能的,在那種荒亂的場景中,體能消耗很大,因此,別忽視體能!請好好做基本的體能訓練,平常多做運動一定是好的。

武圖App2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