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出行一定危險?單車徑唔止一種、英國仲有「單車高速公路」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說到單車,你可能想起假日偶爾大埔郊遊踩單車,但其實單車可用作交通工具?放眼全球,多個地區已大力發展單車徑網絡,鼓勵市民踩單車出行,減少車輛排放廢氣。
只是香港狹小的路段適合單車出行嗎?但就如丹麥及倫敦等地,單車徑會「因地制宜」,配合不同路面狀況而建造多元化單車徑,例如在交通重要幹道上建「單車高速公路」,或是在低交通量的地區設「單車寧靜道」等等。
反觀香港,現時的單車徑均為「分離式」單車徑,即單車道與馬路完全分隔開,自成一道。政府近年雖然鼓勵發展「綠色出行」,但對單車徑規劃仍原地踏步,甚至認為騎單車人士可直接使用馬路面,拒絕發展多元單車徑。需求與配套,到底是「雞先還是蛋先」的問題?

外國多元化單車徑配合交通網絡

香港人對單車代步有不少迷思:在公路上踩單車很危險、釀成交通意外等。放眼其它地區如紐約、德國或台灣,其實都會根據不同路面狀況,設計出多種單車通道。紐約市內除了香港常見從馬路劃分的單車道,也設有獨立於馬路兼有保護屏障的單車徑,確保各道路使用者安全之餘,亦能方便單車使用者通往各個地方。而北京的單車發展也愈趨成熟,不少公路上都以屏障分隔開單車道與馬路,或在馬路上單純以紅色油漆為單車道填上顏色,與車輛並行,讓駕駛者能清楚辨認騎單車的人。

超級單車徑未提及單車代步

香港政府過去明確指出,單車徑僅僅為市民短途代步或康樂用途,並不鼓勵市民以單車作交通工具之用。縱然近年政府推動「單車友善」環境,包括擴展單車徑網絡、增加公共單車泊位或裝設彈性塑膠護柱等,甚至在2009年提出興建全長約104公里,貫穿新界東及新界西(包括馬鞍山、沙田、大埔、粉嶺、上水、元朗、屯門及荃灣等地)的單車徑網絡,不過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亦曾在立法會會議上亦曾指出,單車徑走線會經過有吸引力的景點,方便騎單車的市民休息及觀賞景色;超級單車徑規劃並未提及如何照顧單車出行的需求。

運輸署於2011年曾建議,單車徑可分為紅、黃、綠三色,於主幹道單車徑髹上紅色、地區性支線單車徑則是綠色、易生事故的區域就用黃色作警示。(陳焯煇攝)

香港單車徑有哪幾種?
本港單車徑多是於二、三十年前在新市鎮剛發展時落成,直至目前為止,單車徑形式都以「隔離式單車徑」為主。不過,運輸署於2011年曾建議,逐步統一全港單車徑為紅、黃、綠三色:於主幹道單車徑髹上紅色、地區性支線單車徑則是綠色、易生事故的區域就用黃色作警示,令騎乘者及行人更易識別不同單車徑的路面情況;並於大埔推出先導計劃,在九個試點進行改善工程,例如大埔廣場、海濱公園及大埔墟港鐵站等。

運輸署:沒必要在馬路劃單車徑

在現行的交通政策下,如要單車出行就只能踩上馬路;騎單車人士除了在個別禁止騎單車的路段外,一般情況下與其他道路使用者有相同的道路使用權。

可否在路面加設劃線單車徑,確保單車使用者的安全?運輸署指,市區路面空間較有限,若要在路面劃出單車徑或單車專線,便需要縮窄現有的行人道或現有行車道,會對其他道路使用者造成不便或加劇路面擠塞,容易引致交通意外。署方又解釋指,單車使用者可以在路面上行駛,因此,政府現時沒有計劃在市區現有道路設置「單車專用」(隔離式)行車線。

而新界等地又如何?署方則表示,政府在規劃及發展新市鎮和新發展區時,已預留空間提供單車徑及單車停泊設施,以推動「單車友善」環境。署方強調,提供隔離式單車徑較於馬路上設立「單車專用」行車線,更能夠減少機動車輛對騎單車人士造成的危險。

香港人對單車代步有不少迷思:在公路上踩單車很危險、釀成交通意外等。放眼其它地區如紐約、德國或台灣,其實都會根據不同路面狀況,設計出多種單車通道。(陳焯煇攝)

隔離式單車徑限制居民出行

新界目前大部分地方設有隔離式單車徑,遠離主要幹道,但大多數只能用作短途代步用途,這又是否方便居民以單車代步?理工大學前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就認為,現時規劃下,單車與馬路分隔開,但單車徑並非路路暢通,能抵達的地方亦有限,居民出行會因此有所限制,與「代步」目的相違背,他解釋:「真正用單車代步的人,永遠都不想有專門的單車徑(隔離式單車徑),他們想去目的地,如購物、戲院、康樂地方,一定是是跟大馬路走最為方便。」

學者:道路配套不能只為某群組服務

熊永達認為,配套與需求的「雞先還是蛋先」問題一直在拉鋸,但政府不能以「意外」為由壓抑市民實際需要,單車使用者也有權使用道路,「每一種道路使用者都有矛盾,不能只為某個群組利益着想。」

他又批評,政府在管理及設計單車徑時沒有從用家角度考慮,「政府純粹從管理角度考慮,又有很強的理由,如意外等等,拒絕發展單車代步。」他認為,根本問題是道路使用者的駕駛態度,「駕駛者從來都是恃強凌弱,小型車輛經常被大型車輛欺壓,如果駕駛人士這樣的態度,小型私家車同樣會出現很多意外。」他建議,處理單車發展時政府要對症下藥,可以向騎單車人士發出單車牌照,確保駕駛單車的道路使用者都具備足夠安全知識。

新界目前大部分地方設有隔離式單車徑,遠離主要幹道,但大多數只能用作短途代步用途,這又是否方便居民以單車代步?(鍾偉德攝)

逼過香港 紐約市證多元單車徑助減交通意外

去年張炳良在立法會會議上表示,涉及單車的致命或嚴重交通意外大多發生在行車道路上,在過往五年內,全港發生在行車道路上而涉及單車的致命及嚴重交通意外平均每年有255宗,這亦成為拒絕發展單車徑的主要理據。

但外國就有例子證明,多元化的單車通道反而是解決交通擠塞及減少意外的出路。美國紐約曼哈頓與香港情況相似,人口密度甚至比香港更高。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7年的統計顯示,曼哈頓人口密度為27,826人/平方公里;而香港統計處2017年的數字顯示,香港的人口密度僅6,830人/平方公里。而曼哈頓交通情況亦同樣擠塞,非牟利組織紐約市合作夥伴(Partnership for New York City)曾對區內交通擠塞的情況作研究,報告指出,市內因道路阻塞而竟導致了每年200億元的經濟損失。

2008年開始,紐約市政府大力發展多款不同的單車徑,供市民通勤之用。(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自從2007年,紐約市大力推行單車通勤道後,市內的整體交通意外卻下降了。據紐約巿交通當局於2014年9月發表的報告指,不同的單車道設計有助減低交通意外和紓緩交通擠塞,更令整體交通意外(包括交通碰撞、行人受傷、自行車與途人發生的碰撞)均下降了20%。

啟德人與單車「共融通道」將成先例 

香港目前只有單一一種單車徑規劃,不過現時於啟德發展區的「共融通道」,或許會成為香港發展多元單車徑的先驅--觀塘海濱公園內一條一公里長的行人路,早在今年7月試行人與單車共行的「共融通道」,將單車徑與行人以花盆作分隔,計劃目前已推行近5個月。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本月9日在網誌上表示,整個啟德發展區單車徑網絡將會參考該計劃,建立共長達13公里的單車網絡,工程分兩階段,分別於2023年及2025年落成。

現時於啟德發展區的「共融通道」,或許會成為香港發展多元單車徑的先驅。(李澤彤攝)

到底在香港發展單車徑,「交通繁忙」是否等於一切?而其他單車徑形式的可能性又會否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