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啹喀的後裔4】逐軍營而居 佐敦雜貨店代寄冬菇解同鄉思港之情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佐敦有一個尼泊爾小社區,從食肆、金飾、服飾到雜貨店應有盡有。據統計,目前香港約有25,427名尼泊爾裔人,當中近半聚居在油尖旺,有說是與當年啹喀兵的軍營分佈有關。走進佐敦統一大廈,內藏一所不顯眼的尼泊爾雜貨小店,Gurkha Store。以啹喀兵為名,因為這裡是居港啹喀第二代Ram Lee Rai與太太經營的小商店。他笑言,「我會盡我所能保留這個名字」。
(此為「啹喀的後裔」系列之四)
攝影:鄧倩螢

店內貨品與啹喀無關,卻與Rai的爸爸有關。(鄧倩螢攝)

尼泊爾大學生來港成建築工人

啹喀雜貨店雖以啹喀兵為名,但店內卻是售賣尼泊爾生活百貨,從香料、零食、即食麵、染髮劑、到尼泊爾報紙雜誌,應有盡有。啹喀與店內貨品無關,倒是與店主Rai經歷有關。Rai居港23年,但他與香港的淵源卻來得更早,因為他的爸爸是駐港啹喀兵。小時候,軍人爸爸回家總會跟兒子談起香港的冒險故事,「他說颱風季節,每個人都要坐船去救人」,「他說他駐守沙頭角要捉很多偷渡客」。高山小孩雖對軍旅細節沒興趣,但腦海還是記著爸爸在港歷險的故事。

Kanchha是Rai雜貨店內的愛貓。Rai一臉寵愛地說,Kanchha在尼泊爾語意指幼子。原來這位啹喀後裔是名貓奴。(鄧倩螢攝)

Rai自小在尼泊爾長大,在當地讀大學。其後,他經營一所小工廠,生產手袋和衣物。直至九十年代尼泊爾經濟下滑,1996年他隨擁有居港權的尼泊爾太太來港發展。至此,32歲的Rai才第一次踏足爸爸歷險故事的背景。但成人的現實與哄小孩的故事不同,現實是在尼泊爾大學生主修經濟的他,來港後面對語言不同,只能轉行當起建築工人養家。

當初,Rai因為一份尼泊爾報紙,而萌起開店念頭。如今他每天把報紙放在當眼處。(鄧倩螢攝)
+7

開店源自一啖氣

原本故事應是這樣發展:從尼泊爾來港的大學生在香港地盤鑽錢養家,每日藉讀尼泊爾報紙支撐精神生活。「我對讀報非常著迷,因此拜託尼泊爾店主每天都要留一份給我」。然而,Rai的未來卻由一份報紙揚起了變奏。某天,累透的Rai如常在工地下班,再到相熟商店領取預訂報紙。怎料,店主卻打破約定,把最後一份報紙售預其他願意出錢的客人,「他說如果你今天不來,我會蝕錢」。每天的生活小確幸被被打破,他笑言,當下暗下決定,「我要開一家比他做得更好的店,哈哈」。

訪問期間,Rai沒有一刻停下,一時接待顧客,一時補貨。(鄧倩螢攝)
當初,Rai因為一份尼泊爾報紙,而萌起開店念頭。如今他每天把報紙放在當眼處。(鄧倩螢攝)

建青馬大橋 尼泊爾人搬到屯門

一個月後,行動力奇高的Rai拿著全幅身家,在元朗開設第一所尼泊爾雜貨店。那是他與太太來港的第二年,1998年。他孤注一擲而開雜貨店設於元朗,原來與尼泊爾人聚居地有關。Rai指,尼泊爾人最初聚居在元朗、錦田一帶,「因為石崗有軍營,他們漸漸住在錦田,後來搬到元朗,再到屯門,因為當年青馬大橋需要很多建築工人,屯門交通較方便」。

元朗有石崗軍營,油尖旺有槍會山與威菲路軍營(Whitfield Barracks,今九龍公園)。逐群而居的尼泊爾人陸續在當地開店,售賣尼泊爾人需要的起居用品。啹喀雖於1997年撤離,但卻留下在此紮根的尼泊爾社群。按統計處2016年數字,香港約有25,472尼泊爾裔人口。當中近13,000人居於油尖旺一帶,其次為元朗,約有5,200人。

香港約25,472尼泊爾裔人口,近半居於油尖旺一帶。逐漸形成尼泊爾小社區,從食肆、金飾、服飾到雜貨店應有盡有。(鄧倩螢攝)
+9
我會盡我所能保留這個名字。
Ram Lee Rai,啹喀第二代
Gurkha Store的標誌是一頂啹喀軍帽。(鄧倩螢攝)

「如果啹喀不在這裡,我們也不會在這」

Rai最初主要入口尼泊爾產品供居港尼泊爾使用,後來逐漸兼營郵寄服務,供同鄉寄東西回國。「因為尼泊爾人文化是緊扣家庭,我們需要照顧在尼泊爾的家人」。2013年,Rai在佐敦尼泊爾社群開設第二間雜貨店,取名Gurkha Store,自此他和太太各自打理一所店。沒有一刻停下的他笑言,「如果啹喀不在這裡,我們也不會在這」。他指,取名既是尊重啹喀,也是因為它為大眾所周知曉,「我會盡我所能保留這個名字」。當城裡的人逐漸淡忘啹喀,留下來的下一代卻用換了方式,選擇在雜貨店上畫上一頂啹喀軍帽,默默保留記憶中的名字。

Rai指,不少尼泊爾人愛吃韓國辛辣麵與印尼撈麵,受訪當日便遇上有人寄辛辣麵與小魚乾回尼泊爾。(鄧倩螢攝)
Rai指,Anchobi(小魚乾)是另一款充滿啹喀回憶的產品。當年啹喀隨英軍駐守馬來西亞,高山部隊來到臨海小城,便愛上Anchobi。(鄧倩螢攝)

啹喀太太忘不掉的香港回憶:乾冬菇與蝦乾

最後一批啹喀兵於1997年離港,但居港多年的經歷卻讓他們記下香港獨有的味道。Rai指,不時有尼泊爾同鄉購入乾冬菇與蝦乾,再到他的店內寄回尼泊爾。他解釋,當年不少啹喀太太來港生活時,嚐過乾冬菇與蝦乾的滋味,把它們融入尼泊爾菜色,並對此念念不忘,即使回國多年,仍希望能獲得這兩種食材。至今,乾冬菇與蝦乾仍是店內的暢銷產品。

女兒翻譯中文譯名 助香港人融入其中

Rai店內每樣產品均中、英、尼泊爾文三語標示。他說是在香港長大的女兒助他翻譯。他指自己雖不懂中文,明白語言將影響他們的未來,因此自小安排孩子入讀本地幼稚園及中小學,希望下一代能學懂中文。如今他的長女及幼子早已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而店內的華裔客人,亦因為Rai女兒的助力而走入店內選購產品。Rai指,現時不少香港人愛在店內購買尼泊爾染髮劑,即是那封面印上前額點紅點(Bindi)尼泊爾女士的染髮劑。

店內的顧客各年齡、階層、種族都有,訪問時不時有小朋友來當跑腿。(鄧倩螢攝)

Rai說,最初與太太打算來港工作五年後便回尼泊爾。然而,隨孩子在港出生,店又兼營出入口生意,一晃眼23年便過去。第一代啹喀因軍旅來到3,000里外的香港,來了又去,第二代卻又回到香港。思鄉時,Rai與太太把店內的尼泊爾食材煮成一頓飯,也養活了在港成長的啹喀第三代孩子。一個城市的過去與未來,一家三代的尼泊爾故事全都濃縮在佐敦窄巷內的一所小店──以啹喀為名的雜貨店。

Rai隨孩子在港出生,店又兼營出入口生意,一晃眼23年便過去。(鄧倩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