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公是南宋大元帥?深入考究香港著名「防疫神明」出身與事迹

撰文: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不如從車公是誰說起?我們都相信車公是南宋人。車公當然姓車,但是古人有名、有字,我們的車公,名叫甚麼,字曰甚麼,倒也難找實據,說個清楚。
以下內容節錄自《車公寶籤細解》

▼▼▼點擊大圖了解車公究竟是誰?全名、事迹是什麼?下文有更詳盡解說▼▼▼

+4

查元人脫脫(或稱托克托)主編的《宋史》,或明人陳邦瞻所撰《宋史紀事本末》、清人畢沅所撰《續資治通鑑》這些史籍,自南宋高宗至宋帝昺,整整一百五十二年,沒有姓車的大元帥、大將軍。自「本紀」至「列傳」所載,連姓車的官員、將領也沒有,一個也沒有。

其實,說到帝王、神祇,必有點神跡奇聞,天意所授的傳言,這些傳言遍佈於民間,甚至寫入正史。例如劉邦斬白蛇而起義反秦,連岳飛也來一個「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而我們的車公,其事跡既有真實部分,也有傳說部分,而傳說部分也可能是真實的,只是缺乏證據來驗證罷了。最可惜的是,車公事跡正史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從其他史料中找找,看看有沒有車公的「消息」。

據較可靠資料,〈車公廟擴建落成碑記〉稱:「原夫車公乃宋朝大將,籍貫江西南昌,因平江南之亂有功,歿後封贈大元帥,百姓以其忠直、英勇,尊為神靈。明末沙田發生瘟疫,村民稟請車公鎮壓,奏效果然。村民乃建廟崇祀,每年以農曆正月初二日、三月廿七日、六月初六日及八月十六日為車公寶誕,而以元旦次日香火最為鼎盛。」

我們可根據這個資料,知道車公是宋朝人,籍貫在南昌,他的「大元帥」封號是死後才追封的,但這是朝廷所封,抑或百姓感念而追贈,則不得而知,所以正史裡也不曾載有車姓的大元帥。

▼▼▼相關圖輯:點擊了解車公籤文四大特色▼▼▼

+12

至於車公的名字,可有兩條說法:一是姓車名胤,一是姓車名衛。這「胤」「衛」二字,意義不同,我們不能看作為:車公姓車,名胤,字衛;或名衛,字胤,這個可能性先可去除。因此,「胤」「衛」二名之間,必有一誤。查車胤是晉朝人,以螢蠹夜讀著稱,車胤是文官多於武將,離趙宋的時期太遠,或許車胤這個名字是錯的。

那麼,車衛呢?由於史籍中沒有車衛的「傳」,也沒有與車衛有關的事跡記載,我們暫且相信,車公就是姓「車」名「衛」吧。其實,「衛」可以是將衛之意,武官之職,古時每以職位稱呼其人,有如我們今天稱人為「陳總裁」「李校長」等。「衛」,可能是「職位」之稱,而轉作為其名。

至於籍貫,更詳細的資料是「江西南昌五福」人。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五福則在南昌市東撫河旁。

再說,他曾平江南之亂,則細查度宗、帝昰(後稱端宗)及帝昺這三位宋朝的末代帝主時期,江南沒有甚麼大亂,只有與蒙元對抗的事跡,甚至連理宗時期,江南也沒有甚麼足堪一記的亂事。反而水災、雨土則有記載。「平江南之亂」一事,可能只是傳說、推想,或這江南之亂,只是一時一地的亂子,不是甚麼大的事件,所以不載於歷史了。因此,人們所傳「車公因戡平江南亂事而封為大元帥」一事,恐怕只屬想當然,不是事實;我們應該相信「碑記」所言,車公之封作大元帥,是歿後的封贈,非生時的實職。倘若車公真的是「大元帥」,那麼,《宋史》或《宋史紀事本末》就應該有所記載吧。

+5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車公原來是宋末國舅爺楊亮節麾下的一員猛將,他曾跟隨楊亮節保護宋代最後兩位可憐的帝主,南來避禍的。這雖然是傳說,但整個事件有其來龍去脈,接近真實的可能性極高。那麼,楊亮節是誰?

據《宋史》記載,楊亮節是宋度宗楊淑妃的弟弟,宋端宗(趙昰)的舅父。那麼,楊淑妃又是誰?

楊淑妃(?- 1279 年),是宋度宗趙禥的妃子,宋端宗趙昰的母親。(按,北宋真宗,也有個楊淑妃,但一在北宋,一處宋末,兩人絕不相同。)論家世,她又是宋寧宗趙擴(在位1195 至1225 年)恭聖皇后哥哥楊次山的玄孫女。楊次山在《宋史》中有傳(載「列傳」中的「外戚傳」),可見楊淑妃也是名門出身,地位尊貴的人物。按楊家墓地所在為浙江省淳安縣,想必她應是淳安縣人了。

楊亮節這位國舅爺,追隨着宋末兩位帝主和姊姊楊淑妃,這個君臣的家庭組結,因國難之故,而南走愴惶。據明代錢士升修撰的《南宋書》稱:「景炎二年二月,帝舟次梅尉(即梅窩,或謂梅尉為馬灣,這些地名讀音都在一音之轉內,發聲皆同,所以有這樣的差誤),四月次官富場,九月次淺灣(即荃灣)。」二王之側,當有楊亮節守衛在旁,而車公或許也在其四周之近。查史書所載,端宗、帝昺在九龍最少逗留了半年,真想不到南宋最末的幾頁歷史,有一頁竟揭在香港這南方蕞爾之地。又據《大清一統志》所載,宋行宮在九龍有三十餘所,可考者四,官富場之宋王台,即是其中之一。

因此,二帝當年的行蹤也就是楊亮節的行蹤,據《新安縣志》﹝清嘉慶廿四年(1820 年)編成版﹞所記關於宋二王的行蹤有三,俱記於〈卷十八.古跡門〉。

其一:景炎行宮在梅尉山。宋景炎二年,帝舟抵此,作行宮寓焉。

其二:官富駐蹕。《宋行朝錄》:丁丑年四月(即景炎二年,1277 年),帝舟次於此,即其地營宮殿,基址柱石猶在。今土人將其址改建北帝廟。

其三:宋王台。在官富(就是今天的九龍城)之東,有磐石方平數丈,昔帝昺駐蹕於此。台側巨石舊有「宋王台」三字。由上述的記載,可知當年楊亮節也在九龍城附近追隨二王,因此在宋王台西北,距一箭之遙,有侯王廟,據清末陳伯陶先生所考,侯王廟所祀者,就是楊侯亮節。傳說,楊亮節是病死在九龍城的。查楊亮節生前已是「侯爵」,死後,又追封為「王」,時人追念楊氏忠貞,就在其身葬處搭建茅屋為廟,後到元亡明世,茅屋才改為土磚結構,這就是今日仍在九龍城聯合道左的「侯王廟」了。目前在聯合道的侯王古廟,落成於清雍正八年(1730 年),屬法定古跡。

+1

有關侯王楊亮節的傳說,還有兩則。一則是說,楊亮節是與元兵交戰,死於海上,那就是東涌的海面,所以東涌也有一所侯王宮,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 年)。另一則是說楊亮節沒有病死或戰死,只是在宋亡後,他隱姓埋名,在沙田瀝源一帶行醫,活人無數。所以,沙田大圍也有侯王廟。

在民間一直流傳車公是南宋軍人,屬楊侯亮節麾下的將領,負責殿後保護宋二王南下,惜其後因病在身,不幸逝世。故而楊侯廟中,車公多脅侍在楊侯旁邊。

再說,〈車公廟擴建落成碑記〉稱:香港「百姓以其忠直英勇尊為神靈」,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處理,民眾對一些生時忠勇正義,為國為民的英烈豪俊,感念他們行為端正典範,有利扶正民風,死後也希望這個典範、規模能流傳下來,感應後世,於是立廟紀念,祭之以禮。如關公、譚公、侯王等,都是實有其人而為後人追祀的。

而在「明末沙田發生瘟疫,村民稟請車公鎮壓奏效果,然村民乃建廟崇祀」,此事傳說是明末崇禎年間,廣東一帶疫病侵人,延及香港。沙田災情尤重,於是請出車公以為防疫鎮毒的神靈。此事效果如何?據說,凡經車公神像所到之處,病疫速速退卻,於是百姓感念神恩, 因為有這樣的「神跡」可尋,於是,車公的身份、才能又大有文章。傳說所及,車公不但是智勇雙全,而且還「精通醫理、星曆、岐黃之術」,車公的技能瞬即陡增。車公由一位英烈忠貞的護主將領,變成消災防疫的佑民神祇,實在可說是「羽化後的傳奇」。

書名:車公寶籤細解
作者:郭漢揚

【本文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