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邊的隱青】走入夕陽造船廠發現出路:我鍾意陽光

撰文:郭雅揚
出版:更新:

南港島線通車,鐵路將劃過黃竹坑這個寧靜的工業區。不說不知,這裏仍有香港史上第一種工業——造船業,距黃竹坑港鐵車廠十數分鐘路程的布廠灣旁,還有幾間仍在經營的船廠。在夕陽餘暉中,竟有個年輕人走進這古老的行業,從中看見自己的新希望。

在老師傅堆中 最緊要識走位

黃家威(阿威)今年32歲,是新興船廠最年輕的員工,才上班個多月。在老師傅們中,你一眼就能認到他,因為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的樣子。師傅們一聲「借歪」,阿威便馬上提着士巴拿退到一旁,靜靜觀看,不時用沾了油污斑斑駁駁的手掌擦擦鼻子,「師傅工作時很快手,我怕阻礙到他們,所以要懂得走位。」

阿威在朋友介紹下到船廠上班,現為船廠學徒。他雖三十有二,工作時戴起cap帽,卻仍是一臉稚氣。(江智騫攝)
船廠背後是居屋雅濤閣,以及國際學校。有船廠老師傅說到了上學放學時間,廠外私家車與貨車爭路。(江智騫攝)

從前的造船業兼顧造船及船隻維修,但大半個世紀過去的今天,全港只有一隻新船正在建造,其餘的船廠大多是維修漁船及遊艇,包括阿威工作的船排廠。這個多月來,他做得最多的就是刷船底。一進入船廠,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艘正在維修的遊艇。要把偌大的遊艇從水裏拖上岸,靠的是稱為「排」的木製活動裝置。當船隻靠近岸邊,船排可以將船隻固定,配以絞輪機把船隻絞上岸,稱為「上排」。船隻上排後,阿威便趕緊拿起鏟子、抹布和砂紙等走到船底,刮走海洋生物(即「剷蠔粟」),剷完用高壓水鎗做些清理工作,待船身乾了再用砂紙打磨、上油。

新環境 新能量

阿威說在船廠工作「浮吓浮吓」,反而上到岸不習慣。(江智騫攝)
阿威希望繼續在這行發展下去,不介意做得兩手烏黑,「洗完第日再做過,洗不乾淨的。」(江智騫攝)

「以前我做大廈內部維修,很少看到陽光;在船廠較多室外環境,就算到對面岸(鴨脷洲)工作也會坐船,感覺較開揚。」阿威坦言比起維修工作,在船廠的體力需求較大,他經常要搬重物,上遊艇用砂紙打磨地板:「我人較重,走廊位置又窄,長時間用手包砂紙磨地板很辛苦,又跪又要爬。」然而,他搔搔頭說:「我較喜歡開揚的環境。」他已打算接下來的2月考個船牌,可以揸船到對面岸。


阿威不擔心這行業的前景,「我做船廠,家人對都很開心,因為有很多東西學。」或許他家人期許他這工可以做得長一點。他家住華富邨,2004年在香港仔工業學校畢業,雖然讀過工業繪圖及電子、電學,卻跑去當文員,一個月便不想幹了。然後呢?記者問。他凝定似的,只兩眼不住地轉,沉默良久,才不好意思地道:「然後,可能在家,即沒什麼做。」他左手圈着右手手臂,上下不斷拉扯。

再培訓走下去

那段日子,他在家打機,斷斷續續做過一兩個月文員、倉務員、廣告安裝工程等工作,沒一份做得長,前前後後足足有10年。直到遇上電器師傅的鼓勵,嘗試去知專讀了個電氣佈線工(中級工藝測試)基礎證書課程,因而得到大廈內部維修的工作,做足一年,拿了約滿酬金才圓滿離開。

接着,他經朋友介紹下來到新興船廠學師。從前每份工辭職的原因都是:「太悶,沒什麼學的。」而造船廠已步向夕陽,最年輕的師傅也有五六十歲,老師傳都慨嘆香港沒船可造,即使有新人入行也學不了師。

阿威卻淡然回應:「我見步行步,現在年輕人做一行十幾廿幾年很難的。」最起碼,此刻他仍然一星期6日,每日由早上8時至下午5時來到船廠上班,「反而回到地上不適應,船廠工作的橋有彈性,人會浮浮的,不上班不自在。」

放工時阿威除下cap帽,天氣熱會洗個澡才回家。星期日放假,他習慣去看電影早場,「平日上班6點3起床,早場開9點,一定看到啦!」(江智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