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尼地道三寶】外賣食店家庭式經營64載 食客:睇住我結婚生仔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在豪宅聳立的半山堅尼地道,原來有「三寶」——三間外賣店文利、景成和煊記。在這裡,竟然並列三間平民食店,成為半山奇特風景,更因而成為附近的學生、司機和地盤工人買午餐的根據地。一名聖保羅男女中學舊生憶述,以前一到午餐時間班上就會派代表落去買飯盒:「邊個要第一間(景成)?有無人第二間(文利)?」
而三寶之中的煊記在堅尼地道已屹立64年,一直由易氏一家經營;煊記本是洋服店,大約2、30年前由士多轉為售賣午餐飯盒。現在主理廚房的是家姐易笑芬(芬姐)和在門口負責收錢的弟弟Tony,還有兩人的母親、已90多歲麗姐,則坐在街上看看人與汽車。Tony和芬姐都在這裡出生,後來成為接手經營的第二代。這些年製作飯盒的歲月亦熬製出煊記與客人的默契和感情;除了買飯盒的地方之外,煊記亦成為客人的「吹水」聚腳點。

。一名聖保羅男女中學舊生憶述,以前一到午餐時間班上就會派代表落去買飯盒:「邊個要第一間(景成)?有無人第二間(文利)?」(顏寧攝)
+2

 學生哥飯堂 為師生度身訂造
 
煊記門面窄,午飯時閒更特別擁擠,但小店一定會有鐵三角:芬姐的媽媽、90多歲的麗姐坐在門口,看看街上風景,招呼客人;芬姐就在廚房裡團團轉,有時客人笑著催她,她就笑說:「咪催啦!」;還有芬姐弟弟Tony ,站門口幫忙收錢,但更重要的是跟客人聊天。
 
煊記就在聖保羅男女中學和聖若瑟書院附近,也因此成為學生午飯恩物。數十年間,煊記看著一批又一批學生成長、老去;又看著新一代繼續揮霍青春。


【社工哀歌】跑數為何成為日常?又是誰令社工成為「報警L」?

「學生好乖。」麗姐年輕時曾在聖保羅男女中學當了30多年校工。如今坐在舖面,天天仍跟學生見面打招呼。「學生畢業、移民,都會返黎睇我!」麗姐呵呵笑說。一位30幾年前在附近的中學讀書,後來繼續在原校教書的女老師,一直都有光顧煊記,女老師笑說自己已經光顧煊記「大半世」,這些年來「睇住自己變老」,店舖的人亦「睇住我結婚生仔」。女老師突然想起新年時煊記自家製的馬蹄糕,立刻問芬姐:「忽然間好掛住,我想問新年可唔可以整呀?」芬姐亦爽快答應:「我第日整畀你食啊!」 

芬姐就在廚房裡團團轉,有時客人笑著催她,她就笑說:「咪催啦!」(顏寧攝)
「學生好乖。」麗姐年輕時曾在聖保羅男女中學當了30多年校工。如今坐在舖面,天天仍跟學生見面打招呼。「學生畢業、移民,都會返黎睇我!」麗姐呵呵笑說。(顏寧攝)

掌管廚房的芬姐的心思更放在學生身上。她除了製作雙餸飯盒之外,亦會煮炒飯、意粉:「有時會要求㗎嘛,啲學生。」有位學生,因經常幫同學買飯被戲稱為「飯兵兵」,跟芬姐friend 得會時常Whatsapp,每逢學校放假都會預先通知芬姐,讓芬姐準備食物時有所預算。芬姐特別欣賞他細心:「有啲學生比較單純,唔會諗到人哋可能要整啲嘢畀你食㗎。」   

【廢墟重生】轉型探險、生態勝地 廢棄主題樂園死路變生路?


但學生有乖都有曳。芬姐憶起, 以前那在那到士多借電話用的年代,曾經有個學生用店裡的電話「煲粥」;更曾試過打長途電話要付2000元電話費!後來芬姐就通知她的妹妹,最後她的爸爸就來找這筆數。「咩學生都有 ,有啲學生偷煙又有, 偷汽水又有。」但即便如此,芬姐對學生仍抱包容之心,容許他們犯錯並成長。

這位「兜兜」其實是每次光顧都會自備餐盒的客人,所以芬姐和Tony會叫他「兜兜」。芬姐記得他對甚麼敏感:「要多啲瓜菜,蝦嗰啲唔得。」(顏寧攝)

同食客變朋友 一齊食海鮮、行街?
 
除了學生,這裡亦有不少附近居住、上班的客人,大部分都已經成為熟客。芬姐一早記住容人的口味,甚至連他們有何食物敏感都記得一清二楚。「兜兜」一走進店內,Tony就話:「呢個就有敏感嘅!」這位「兜兜」其實是每次光顧都會自備餐盒的客人,所以芬姐和Tony會叫他「兜兜」。芬姐記得他對甚麼敏感:「要多啲瓜菜,蝦嗰啲唔得」;這種細心令人覺得好似返屋企食飯,Tony形容:「佢哋直情當左呢度係飯堂啦。」
 
當天,熟客莫先生站在門口等,芬姐就在店內打趣的問:「莫生,你隻耳仔有無事啊?」還以為原來莫先生不是耳仔受傷——原來上星期Tony、芬姐和莫先生一起到東涌購物,斬獲甚豐,莫先生說笑會被老婆「扭耳仔」。大家下星期更加相約了去食海鮮。
 
莫生生更是不用下單的熟客:「佢哋會執畀我㗎啦;佢哋想我食咩就畀咩我食囉。」莫先生喜愛這裡的住家菜,有時更會飲到少見的豬肺湯:「佢話畀我聽係以前細個媽媽煲畀佢飲嘅湯 ,所以煲返出嚟。」

有熟客更會邀請芬姐一起訂月餅。(顏寧攝)

平賣飯盒給清潔工 「賺錢只是其中一個目的」
 
芬姐打開電話,熱心的向記者分享她跟熟客的聊天內容,如「山頂人仔」會分享新車及旅行照片。相談甚歡期間,一個清潔工老伯伯入店買飯。Tony忽然壓下聲說:「我地賣俾佢,25蚊,成本價;無所謂啦,爭個啲咁多。」以前對面橋底有露宿者,兩人更會免費送飯。對於芬姐和Tony來說,這家店最大的目的根本不是賺錢。Tony笑說:「呢度嘅熟客就食慣咗,食第度唔慣;如果唔開檔就會好似好失望咁,日日都好似食慣咗吖。」
 
芬姐和Tony已經是易家最後一代接手經營煊記。年約60歲的芬姐有腳痛問題,將來「做得幾耐得幾耐啦」,現在維持經營是因為「啲客成日走黎搵我地啊、傾下計啊」。這類的家庭式經營小店越來越少,但是芬姐卻說得坦然:「無咩所謂嘅,你自己有自己做啫。即係無話捨唔捨得㗎有時啲嘢。」 至於已變成朋友的客人、學生,或許將來會少了個聚腳地,但她相信大家的友誼仍會保存。

這類的家庭式經營小店越來越少,但是芬姐卻說得坦然:「無咩所謂嘅,你自己有自己做啫。即係無話捨唔捨得㗎有時啲嘢。」 至於已變成朋友的客人、學生,或許將來會少了個聚腳地,但她相信大家的友誼仍會保存。(顏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