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家長存「歧視」 特殊學校校長:智力差不等於能力差

撰文:李家偉
出版:更新:

「融合教育」由1997年推行至今,冀讓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在主流學校接受與其他同學一樣的教育,以達共融。
然而,推行至今已達21年,有特殊學校表示政府的配套依然不足,有校長更提到,家長間的「歧視」除了出現在主流學校,原來在同病相憐的情況下,輕度智障學童家長甚至仍會認為中度智障的同學會「教壞」子女。有電影特此以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為題材,冀社會對SEN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

本港約有4萬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在主流學校就讀,惟其他同學未必會明白其獨特行為,或有歧視情況出現,時有SEN學童家長反映,子女的學業壓力大。(資料圖片)

社聯早前統籌電影《非同凡響》,希望透過電影讓社會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參與拍攝的學校香港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校長李啟明今早出席電台節目,他指香港雖然一直有意推行融合教育,但政府的政策依然不足,社會上甚至對SEN學生不甚認識,更遑論包容、接納。

他又特別提到,在學校裡面家長的想法最難改變,因為家長會認為子女與智障同學相處會變壞。李啟明又以自己學校為例,普光學校是輕中度智障特殊學校,中度智障的家長冀望子女在學校就讀情況會轉好,甚至減輕為輕度智障;然而輕度智障的家長卻會擔心,自己的子女與中度智障的同學相處會「學壞」,他直言「連我哋小融合都係咁」,在推行融合教育的主流學校情況定必更嚴重。隨著電影上演,他希望可以讓社會明白智力差並不等於學生的能力、表現差,消除社會對SEN學生的偏見。

參與拍攝的演員余香凝憶述,中四時曾經做過義工探望智障人士,曾經有智障人士撫摸她的襪子,當時感到驚恐而避開,沒有再與對方接觸。她提到,當時並不了解智障人士因為難以表達情緒,才會用身體接觸表達。她認為如果在學校有更多時間認識SEN的狀況及動機,或許當時就不會作出如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