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新運動坐地輕排球 肢體殘疾者「易上手」 助提升身心健康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肢體殘疾人士受制於身體限制,運動選擇比一般人少。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去年起研究發展坐地輕排球,希望為肢體殘障者提供多一個運動機會,亦邀請學員參加課程試玩,以檢視該運動對他們的體適能及心理健康的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能減少皮脂、增強心肺耐力及提高體能活動樂趣等。
有參與研究的殘疾人士形容,坐地輕排球設計較「易上手」,直言最享受在場地「碌地下」打球,「好自由自在㗎!」

近60歲的鍾綺華(左)與朱潤明均表示,參與研究計劃後愛上坐地輕排球,認為對身心健康有益。(胡家欣攝)

坐地輕排球以傳統殘奧會排球和輕排球改良而成,「輕排球」所選用的球較傳統排球大,圓周長多7厘米,重量輕140克,運動亦不受年齡和性別限制,場上各分兩隊,各有六名球員坐在地上對戰,門檻玩法比傳統的寬鬆,例如每次傳球,球最多可以彈地一次。

研究學員年齡平均48.9歲 7成患小兒麻痺症

浸大體育及運動學系、香港健康輕排球會和香港傷殘青年協會去年合作展開「肢體殘疾人士輕排球干預計劃研究」,設計坐地輕排球課程,為期15星期,合共30節,每節90分鐘,一共有23名學員,平均年齡為48.9歲,當中有7成人患有小兒麻痺症。

「碌地下」打球身體自主性大 坐地輕排球較易上手

將近60歲的朱潤明與鍾綺華是參與研究計劃的肢體殘疾人士,兩人自小患有小兒麻痺症,雙腳不良於行,前者平日以腳架輔助走路,後者則近年轉用輪椅。

熱愛運動的朱潤明表示,喜歡玩坐地輕排球,原因是所用的球「較輕又較彈,好易上手」,而且運動量高,「上手託十下已開始感覺到血液循環,精神咗。」他續指,最享受在地上移動時「碌地下」打球,「好自由自在㗎!」他笑言,與同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太太經常切磋,「一星期有兩、三次,好鍾意。」

坐地輕排球 毋須坐輪椅亦可學

同樣是運動愛好者的鍾綺華表示,本來最愛合作性高的輪椅籃球,體驗過坐地輕排球後同樣有感喜愛,更認為後者吸引更多肢體殘疾者參加,除了運動容易掌握,坐地方式亦是一大優點,「部份人是用枴杖行,咁無理由要再學輪椅去玩,如果要有手車先得,佢哋唔會諗。」

浸大體育及運動學系教授鍾伯光(後左三)表示,研究反映坐地輕排球對肢體殘疾人士的身心功效,並能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認為值得在本港大力推廣。(胡家欣攝)

研究證增強心肺耐力、減身體脂肪

另外,浸大團隊為檢視運動對肢體殘疾人士的體適能及心理健康的成效,邀請23名學員參與課程前後作體適能測量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以了解運動成效;而研究同期有17名無參加坐地輕排球的肢體殘疾人士作為「對照組」比對。研究由籌備到落實完成整體需時半年。

研究結果發現,「坐地輕排球組」學員在參與運動後與「對照組」相比,不論在減少身體脂肪厚度、提高心肺耐力和體能運動活動樂趣都有顯著結果。而問卷調查顯示,學員在打球後的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平均得分均有增加,與「對照組」有顯著差距。浸大體育及運動學系教授鍾伯光表示,研究肯定坐地輕排球對肢體殘疾人士的身心功效,並能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認為值得在本港大力推廣。

難租康文署羽毛球場 盼多推廣共融 

不過,推廣坐地輕排球並非容易,或先要解決場地困難。鍾伯光指,坐地輕排球所使用的空間較傳統排球少,可使用羽毛球場地,但若要租用康文署相關場地,則礙於指定運動項目限制,因使用的是輕排球而非羽毛球,因此不能夠租用。

他指,曾向康文署人員表達意見,建議可容許租借羽毛球場地作輕排球之用,惟了解到香港投訴文化強,做法會對署方運作造成壓力,「如果訂唔到場嘅人,見到喺羽毛球場打緊排球,咁自然會有投訴。」他希望藉研究加強推廣工作,協調場地使用,令更多港人可以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