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何仲平:冀集中火力在公院臨床工作 惟方案可再微調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期風波持續,提出微調版「第五方案」的醫學會會長何仲平今(28日)指,認同研究、公共醫療等工作重要,但由於現時公營服務最緊張是在公立醫院,故提出一個方案可集中火力在公院臨床工作,但他又指,方案可以再「微調」。

何仲平指,經微調後的第五方案可以再「微調」。 (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何仲平今在有線電視節目《 Sunday有理講》指,他認為有關公共醫療、大學研究等工作都十分重要,「無意思貶低」,但希望集中火力在臨床工作。

因有意見指公院最繁忙 因而提出需18個月臨床工作

他透露,曾考慮是否需要規定海外醫生在公立醫院工作才算臨床工作,但因有醫生指出,現時最繁忙的是公立醫院,故方案提出需在公立醫院做18個月臨床工作。不過,他又稱,方案可以再度「微調」,包括臨床工作毋須是「住院」相關工作,或可放寬至「相等於在公立醫院的臨床工作」亦可。

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就不認同衞生署醫生應到醫管局做臨床工作。 (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冀可重推衞生署與醫管局交換醫生做法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馮德焜表示,衞生署的工作較多屬於門診,「不可滿足住院醫療」,他稱,以前衞生署與醫管局之間有「交換」醫生的做法,「如果衞生署有部門係臨床,可以同醫管局交換,日頭喺門診,夜晚喺醫院,宜家無咗呢個做法,因為人手短缺。」他認為,方案提出衞生署到醫管局做臨床工作18個月,可以推動政府重新統籌這類培訓工作。

而醫務委員會業外委員、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就不認同衞生署醫生應到醫管局做臨床工作,「皮膚科、胸肺科、兒童服務等,好多已算臨床。」他相信,政府不會安排海外醫生做過多行政工作,在衞生署工作的海外醫生亦可有臨床經驗。

截至4月25日,醫委會的各大方案綑綁年期如圖。(香港01製圖)

聽眾吳太致電節目,指自己陪同家人到公院急症室求診,往往要等6、7小時,「好似乞衣咁」,她批評醫委會自私,「點解唔放寬(引入)海外醫生﹖97年回歸前都唔駛考試!」

何仲平回應指,現時海外醫生可以透過「有限度註冊」制度在港執業,毋須考試,只是必須留於公營機構服務,「權力都同普通醫生一樣。」他強調,全球多個國家,如美國、加拿大也有考試制,「堅持考試就不是山頭主義、醫療霸權…例如會計計錯數可以有人改返,但醫生如醫死咗人就唔可以重來。」

海外醫生通過考試 對病人保障更大

馮德焜認同考試才可確保海外醫生有水準及能力獨立執業,陳永佳也稱,作為病人組織代表,亦認為海外醫生必須通過考試才可在港正式註冊,以劃一水平,「對病人保障更大」。

霍泰輝曾撰文指本港可借鏡英國引進外援

不過,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霍泰輝其實在早前已撰文指出,本港醫療人手短缺,本港可借鏡英國引進外援。霍泰輝在文中指,他是英國皇家兒科學院院士,惟因早年考院士試時,英國仍未有兒科學院,兒科只附屬於內科學院,故他所考的是內科學院的院士試,其後當兒科「獨立」時,他就免試成為了皇家兒科學院的院士。

他續指,英國目前面對脫歐對醫療服務的影響,包括「外援」,即在英國醫護界服務的大量歐盟成員國國民,能否繼續留在英國工作的問題。他指出,英國是舉世公認醫學教育的殿堂之地,為世界各地培訓不少醫療人才,惟亦有26%醫生是「外援」,其中12%來自亞洲,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10%來自歐盟成員國,「可見招納外援,不一定拖垮醫療水平。」

而對於有人質疑海外醫生不懂香港的本土病,他就批評說法沒有道理,「所有醫生都知道,到外地行醫,首要任務是先要熟習那地方的本土病。」他指無論是本港醫生在外國行醫,抑或1996年前英聯邦國家畢業的醫生來港行醫時,都沒有聽說過有不懂本土病的問題。

黃碧雲重申本港公營、私營醫生都不足,單靠本地醫科生亦不足以應對需求。 (資料圖片)

黃碧雲建議設海外醫學院校名單 陳永佳:好浪費精神

立法會議員、民主黨黃碧雲亦致電節目,重申本港公營、私營醫生都不足,單靠本地醫科生亦不足以應對需求,故考慮提出私人條例草案,建議在全球50大醫學院畢業,或來自英、澳、加拿大的海外醫生,如在本港有限度註冊,工作最少3年後,可以豁免考試,成為正式註冊的醫生,「起碼最少留3年,如6年就更好,做幾耐可討論。」

陳永佳不認同黃碧雲的建議,他解釋,設立名單十分複雜,例如新加坡近日就刪減了名單上50多間院校,如香港仿傚,或需每年作出檢視,分析各間院校的教學內容及時數等,他形容是「好浪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