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新加坡發展部長:填海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減少海砂量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今日(17日)舉辦「全球視野」系列講座,邀得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分享新加坡發展經驗。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亦有到場,他於致辭時指出,本港與新加坡的發展模式相似,但於填海方面遠遠落後於後者。他希望藉著明日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可以令發展更以人為本。
黃循財於分享時亦承認兩地有不少相似之處,導致不時會出現比較。他提及當地有逾兩成的土地從填海得來,當中包括僻地重置軍事地帶,以釋出土地供其他用途。他又提及全球面對氣候變化的問題,當地透過新的填海技術、興建更高的海堤來應對及紓緩影響。而社會有聲音指本港可以借鏡新加坡,他強調部分政策或只能應用於新加坡,不能直接搬字過紙。

團結香港基金舉辦講座,邀得新加坡發展部長到場分享當地填海造地政策。(張嘉敏攝)

黃偉綸:港填海落後新加坡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致辭時稱,香港與新加坡於各方面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同為沿海城市、同樣面對土地問題等,而當中兩地均以填海開拓新土地。不過他表示,本港於填海方面較新加坡落後,當地有近三分一的土地由填海而來,惟本港僅得約6%。他續稱,推展明日大嶼填海項目不僅可於數量上提供更多土地,更可以提升生活質素,達至「以人為本」。他又提及,灣仔藍屋的保育項目近日獲得國際獎項,強調政府會於發展及保育間取得平衡。

新加坡發展部長黃循財稱,當地利用新填海技術應對氣候變化。(張嘉敏攝)

新加坡填海重置軍事用地 原土地改作建屋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於分享時提到,新加坡分別從「向海(sea-ward)」、「向上(upward)」及「向下(downward)」三方面發展。當中「向海」以填海為開拓土地的方式,而當地有約25%土地從填海得來;最近他們更於沿海一帶進行填海,並用作重置軍事訓練用途,以釋出更多空地作興建房屋等。

他又指出,當地需要維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全球正面對氣候變化問題,而當地透過填海紓緩及應對相關影響,包括現時運用「汙田(polder)」的填海技術,透過興建高於海平線的海堤,不但能應對極端天氣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更能減少約四成的海砂使用量。展望未來,當地正計劃約2,000公頃的填海方案,面積相當於現時濱海灣(Marina Bay)的六倍大小。

本港明日大嶼全計劃填海1,700公頃。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稱本港於填海較新加坡落後。(張嘉敏攝)

推vertical farming 高樓大廈種植農作物

至於「向上(upward)」發展,黃循財指本港的樓宇高度較新加坡為高,相信有關技術較當地先進。不過他提及當地打算發展「垂直農法(vertical farming)」,意指於高樓大廈內種植食物,希望可以在2030年將當地農作物所佔的比率提升至三成。至於「向下(downward)」發展,他稱當地與本港同樣設有地下交通網絡,亦發展岩洞等地下空間。不過他們主要把大型能源裝置遷至地下空間,減少佔用地面。

至於不少人稱讚當地的房屋政策,他指雖然新加坡有八成為公營房屋、兩成為私人住宅,惟同樣面對樓價上升等問題。他指當地政府雖然容許市場自由發展,但於必要時會介入穩定樓市;同時他們會確保公營房屋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及「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 )」,以滿足年輕人的置業需求。雖然有聲音認為本港應借鏡新加坡,黃循財稱部分政策或只能應用於新加坡,不能夠劃一通用於其他地區,始終需要透過多管齊下的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