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拆解警清場內情:棄守立會避肉搏 強攻佔旺防黑社會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要求撤回修訂《逃犯條例》的示威浪潮由6月蔓延至7月,警方清場手段成為焦點,包括於7.1回歸紀念日傍晚,警方突然撤離立法會的防線,被質疑是「擺空城計」;而7日晚上的九龍區大遊行之後的佔領旺角,警方卻主動及迅速推進防線,用警棍驅趕令示威者受傷,也引來質疑。
兩次清場行動,警方的策略「一軟一硬」,有份參與行動部署的資深警官解釋,每次清場都會按地區因素及當時形勢,制定不同的策略。在7.1衝擊立法會中決定撤退,是因大樓內難設防線,若示威者四竄,亦不能發放催淚煙等,隨時會變成「打巷戰」,雙方皆會造成損傷,因此有這決定。
至於旺角衝突,清場目標一字訣「快」,當日從港島總區增調人手到場支援。當日要高調、火速清場,因考慮到旺角是「九反之地」,憂有「黑社會」份子會趁機滋事。

▼7.1衝擊立法會情況▼   

+1

稱立法會撤防線︰免打「巷戰」

兩場驅散,採取的策略一軟一硬。有資深警官解釋,於7月1日的立法會衝擊,警方原本一直留守立法會大樓內,至傍晚在示威者衝入之際卻突然撤離,惹質疑是「有心設局」。他稱若有亂事在大樓內激發,示威者四竄,警方難設防線,一些中距離武器,如布袋彈、橡膠子彈,也無用武之地。

《香港01》記者當日中午拍攝到在立法會內有防暴警已背負各類防暴槍。他指,無可能在大樓內施放催淚彈等,警方只能「埋身肉搏」,最後一刻撤離,是為免「打巷戰」,否則只會雙方皆有流血。

▼7月7日九龍區大遊行·旺角衝突▼

+1

約2小時完成旺角清場

至於7月7日晚上在旺角發生的警民衝突,重組當晚防線,遊行人士近9時沿彌敦道向油麻地方向,約10時再抵達咸美頓街交界,佔用四條行車線,於滙豐銀行外即有過百名手持盾牌警員佈下防線,數分鐘後再增援將防線擴至亞皆老街。未到11時,警方展開清場行動,從山東街包抄,在彌敦道周生生對出,以警棍驅趕示威者。

近午夜,警力明顯增強,在西洋菜南街的防線推至豉油街。8日凌晨時分,警方由登打士街路口向油麻地方向推進,即使前方只有大批記者及立法會議員,警方未有理會繼續又推又撞,引起不滿,斥警無留餘地予在場人士散去。凌晨約1時半,清場完成。警方公布在行動中拘捕了5人,涉嫌襲警及妨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

不熄車頂警示燈 向黑社會示警

消息指,當日行動目標的確是要快速推展防線,主要出動港島總區增調的人手。該警官解釋,每次警方在清場行動都會按地區因素制定策略,當晚將人群趕向山東街及西洋菜街離開,並無意展大型拘捕行動,包括無特別向在場示威者抄錄個人資料,強硬清場目的是防止示威者到砵蘭街聚集,是為免有黑社會乘機搗亂。

清場行動中,警方刻意作高調及強勢姿態,包括以多架警車列陣,無熄匙長開車頂警示燈號,是旨在向黑社會示警,警告他們勿趁機滋事。

旺角騷亂被指「指揮失當」後改果敢策略

事實上,基於地勢及品流複雜等因素,旺角群眾活動容易挑動警方神經有「前科」。本港多次的騷動,也是在西九龍區發生。翻查資料,1966年抗議天星小輪加價所引發的九龍騷動,據當年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報告,提到難找出示威地點與暴動之間有「清楚而直接的關係」,但彌敦道作為九龍的娛樂及交通樞紐,能吸引最大關注。

該場在旺角爆發的騷場一度只局限於亞皆老街以南,但面對警方驅散,群眾流動性高、漸向北發展,散開後經由彌敦道的橫街又再聚集,警方的對策是盡可能極力迅速壓制及縮小騷動範圍。警方當年事後檢討後,賦權警隊各連指揮官增調人手,以防止群眾聚集及躲避。

翻查資料,另一次於1989年6月7日凌晨發生的旺角及油麻地騷亂(又稱「碧街事變」),亦導致支聯會要取消原定呼籲「罷工、罷市、罷課」集會。

2016年大年初二旺角騷亂,警員開槍示警成為經典一幕,但當晚子彈仍未能令混亂平息。(資料圖片)

2016年農曆年初二凌晨的旺角騷亂後,造成多名警民受傷,起因是支援熟食小販,在砵蘭街近亞皆老街一帶先暴發警民衝突,繼而有人在砵蘭街、山東街交界堵路,演變成街頭流血衝擊,有警察向天開槍示警。示威者向警方投擲大型雜物、磚頭等,並在亞皆老街、砵蘭街多個地方縱火。事後警方內部對指揮失當爆不滿。

警方遂成立檢討委員循「行動」、「武器、裝備及訓練」、「支援」三方面檢討,包括指出旺角、灣仔等是示威衝突的高風險地區,要增派應變大隊人手、調整行動策略等,防暴裝備方面引入護肘、護膝等加強個人保護,以及肯定現場指揮官權力,毋須忌諱外界輿論,只需依據指引運用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