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一聲遲來的「撤回」:經歷88天、至少41場遊行示威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暴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治危機,特首林鄭月娥今日(4日)宣布正式「撤回」修例。這場抗爭由6月9日至今已88天,早已超越2014年雨傘運動的79天;論行動激烈程度,亦已超越回歸以來所有的抗爭。
在這風雨飄搖的88天,事件經過五個階段的轉變,由一開始的「和理非」,演變成「勇武」抬頭、每周催淚彈橫飛,以至近一個多月暴力事件屢爆。示威者武力升級,警方亦多次在不同地區、公共交通甚至民居搜捕,混亂場面更滲透至社區層面。
這88天,全港各地發生了至少41場較大型的遊行、集會,逾千人被拘捕,受傷者不計其數。到底這場政治危機,能否因為一聲遲來的「撤回」得以緩和?

林鄭月娥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宣布「撤回」修例。(政府新聞處)

延伸閱讀:【逃犯條例】6.9遊行到7.28西環衝突 和理非到催淚彈橫飛的50天

第一階段:「和理非」走上街頭,政府試圖硬闖

在6月9日,大批市民在港島遊行,要求政府撤回《逃犯條例》修訂,民陣稱103萬人參與(警方稱高峰期有24萬),論規模當時屬回歸以來最大型,過程亦和平。但政府未有正面回應遊行人士訴求,決定強行闖關,將草案於6月12日如期二讀,惹來極大反彈。結果6月12日,金鐘爆發大規模示威,下午演變成警民衝突,立法會會議當日無法召開。當日警方執法手段備受批評,政府更將事件形容為「暴動」,成為往後矛盾一大根源。

民意反彈下,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宣布「暫緩」草案,但拒絕「撤回」,而她當日記者會中的態度亦被指傲慢,撲火不成反添民怨。同日,反修例人士梁凌杰在太古廣場危站5小時後墮樓不治,進一步激起反修例人士怒火。翌日,即6月16日,更多市民走出港島再遊行,民陣稱有接近200萬+1人(+1象徵墮樓離世者)參與;警方指經原定路線,高峰期有33.8萬人。

這段是運動首階段,示威者行動相對和平,在「和理非」主導下秩序大致良好。不過政府在這段期間,先是最初堅持草案二讀,經過兩場大型集會後才宣布「暫緩」草案,拒絕明言「撤回」,另一方面又堅稱警方執法行動「天公地道」,反修例人士憤怒已一發不可收拾,成為日後衝突不斷擴大的伏線。

▼第一階段事件▼

+3

第二階段:政府拆彈失敗、民怨悶燒

6月16日大遊行後,政府發新聞稿就修例工作向市民道歉。往後數日,政府當局持續嘗試拆彈,警務處處長盧偉聰於6月17日晚見記者,表示並沒有定性整場在金鐘的示威為「暴動」;6月18日,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向公眾道歉;6月19日,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到立法會解釋,重複政府已經致歉。

不過當時民間對政府的不滿,已非一句道歉可以緩解。示威人士發展出五大訴求,包括完全撤回草案、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警方執法、停止追究示威中被捕人士、撤回「暴動」定性及實行雙普選。而政府這段期間亦入半停擺狀態,行政會議接連休會,多項爭議政策叫停,立法會運作受影響。

在民間訴求未獲回應下,民怨繼續悶燒。結果,示威者先後在6月21日及26日兩度包圍警察總部,並在稅務大樓及入境事務大樓發起不合作運動,影響政府部門運作。

至7月1日,民陣本身有舉辦年度的七一遊行,但當日重點已不在此。當日下午,有「勇武」派示威者開始衝擊立法會,晚上成功闖入議事廳破壞,成為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抗爭手段由「和理非」趨向「勇武」的標誌性事件。當日有示威者在議事廳圓柱上,用噴漆噴上「是你教我和平遊行是沒用」,成為事態轉向的象徵。

▼第二階段事件▼

+9

第三階段:示威遍地開花、訴求現「黃金交叉」

7.1衝擊立法會後,抗爭運動開始擴散到不同地區,多區出現「連儂牆」讓市民寫上心聲。另外每逢周末,各區都有人發起遊行,如7月6日光復屯門、7月7日九龍遊行、7月13日光復上水、7月14日沙田遊行等。每次遊行後,警民雙方總會或多或少爆發衝突,其中沙田遊行後,警方攻入新城市廣場,結果最後演變成大混戰。

須注意的是,根據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發表的研究,示威者的訴求在7月中出現「黃金交叉」,當日沙田遊行中參與者中,認為全面撤銷修例「非常重要」的人為88%;認為表達對警方處理示威手法的不滿「非常重要」者達90.4%,顯示示威人士對警察的不滿,早已超越對修例本身,往後這個狀況亦持續。

結果到7月21日民陣的港島區大遊行結束後,部份示威者包圍中聯辦塗污國徽。另外,元朗區晚上更發生嚴重暴力事件,大批白衫人在元朗西鐵站內外以藤條、木棍等無差別襲擊市民,外界質疑事件涉及新界「鄉黑」勢力,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更被拍到與一批身白衫的人士握手合照,引起廣泛關注。

另一個關注點是,有區議員反映事前已收到消息當晚可能有危險並報知警方,但最後警方遲遲未有到場處理,當日甚至沒有作任何拘捕行動,並當眾放走多名持棍棒的白衫人士。警方處理手法,引起社會上更廣泛的批評。

▼第三階段事件▼

+9

▼41場較大型遊行集會活動一覽▼

第四階段:街頭衝突升級、政府輿論戰變陣

7.21的「元朗黑夜」,導致警民矛盾更加尖銳。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一度為警隊在元朗事件處理手法向市民道歉,但反而惹起警隊群起攻擊。7月27日及28日,有市民分別在元朗和中西區發起遊行,兩次都變成大型衝突。其中在7月28日,警方當日拘捕大批人士,事隔兩日隨即對其中44人落案控告暴動罪。

隨著雙方矛盾加劇,衝突的規模也不斷升級,多區警署都發生過包圍事件。8月5日的全港大罷工,最終演變成多區警署被破壞、縱火及警民衝突。另外有人發起於機場集會,事態不斷升溫,最終在8月13日演變成大規模「阻你飛」事件,期間有兩名內地男子被圍堵襲擊。

武力升溫 汽油彈登場

武力方面,8月初的示威起,開始有示威者投擲汽油彈,並在警署門口縱火、用彈叉投射雜物破壞,另外亦經常有示威者快閃佔路,堵塞紅隧等主要交通要道;警察方面,多次在民居附近、港鐵站等地方施放催淚彈,並多次攻入屋苑範圍,屢惹街坊不滿。

在這段時間,官方策略開始大打輿論戰。7月底開始,官員不斷「吹風」指香港經濟面臨挑戰,希望社會盡快平靜。8.5罷工前夕,林鄭月娥率領一眾官員見記者,表示會日日開記者會。自此警方周一至周五都開記者會、高官每隔數天就召開跨部門記者會,主調大都包含「譴責暴力」、「止暴制亂」等,並不斷嘗試將焦點放在經濟、民生、社會治安問題。

政府亦一改之前陷入停擺的狀態,竭力營造「有為」的觀感。林鄭8月9日宣布行政會議提早兩星期復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15日,宣布推出一系列支援企業及向民間派糖的措施,涉及191億元。

但連串的動作,未能平息反修例人士怨氣。民陣於8月18日發起「流水式集會」,民陣宣布有170萬人參與(警方稱同一時間出席的最高峰人數為12.8萬)。有別於連日的武裝衝突,8.18集會相對平靜,當日有勇武派抗爭者與和理非民眾相擁,外界稱之為「不分和勇」。

▼第四階段事件▼

+16

第五階段:止暴制亂 vs 愈止愈亂

8.18「和理非回合」集會的上街人潮,象徵反修例民氣尚未退散。政府當晚發新聞稿指「當一切平靜之後,政府會與市民展開真誠對話」。林鄭於8月20日會見傳媒時,宣布構建對話平台。8月23日,數以萬計市民在各區組成人鏈,仿傚30年前波羅的海國家人民爭取自由的方式,發動「香港之路」,促請政府回應訴求。

然而,政府的對話到底有多少誠意,受到不少人質疑。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就透露,政府人士曾邀請他參與8月24日的對話平台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準備會議,但他認為政府已有前設,並無實際意義,因而拒絕。

另一邊廂,部分示威者所使用的暴力進一步升級,8月24日的觀塘遊行,示威者與警方再次爆發衝突,有人因懷疑智慧燈柱具監控功能將其鋸倒;8月25日的荃葵青遊行,暴力示威者的汽油彈威力明顯更強,警方首度在示威中出動水炮車,有警員在被追打之下向天開真槍示警,成6.9以來的「第一槍」;8月31日大批市民在警方反對遊行下往港島「行街」,入夜後再度演變成衝突,汽油彈和催淚彈橫飛,有現場調解的社工事後被控暴動。而當晚速龍小隊成員在太子港鐵站進行拘捕行動時,被指在月台及車廂無差別襲擊乘客,期間將記者趕離車站,進一步激起反修例人士反彈。

踏入9月後,暴力事件有增無減,警方執法引起的爭議亦愈來愈多。例如有警員疑撲跌身穿校服的學生,致其牙齒脫落;在太子站按倒一名男子,致其懷疑頸椎受傷一度失去意識,警方事後否認,指該人情況穩定。但由於警民對立不斷惡化,警方在行動期間,屢次遇到街坊和途人包圍指罵。而警方面對市民的批評和挑釁,主要的即時反應就是制服、拘捕,陷入惡性循環。

▼第五階段事件▼

+9

下一階段:五大訴求 只允一個

由6月9日計起,88天後的9月4日,林鄭月娥終把「撤回」修例說出口,但五大訴求之中,只答應其中一個。面對這次回歸以來最大亂局,特區政府先是誤判民情,嘗試用粗暴的手法將充滿爭議的《逃犯條例》修訂硬闖,搞出亂子後無從解決。官員面對市民的不滿和憤怒時,每次都是用同一堆官腔回應,所謂的紓困亦搔不到癢處,結果每次都是用火水救火,民怨愈積愈多,政治成本亦愈推愈高。或許就如路透社公開林鄭的錄音所自嘲,她闖出了一個「不可原諒」的大禍。

如此狀況下,社會撕裂不斷加深、衝突規模持續擴大,受傷害、受影響的人愈來愈多,甚至在國際層面,香港也成為全球焦點,多個國家對港發旅遊警示、美國總統特朗普更將香港局勢納入中美貿易戰的談判桌中。林鄭的整個電視講話中,有一句話,相信不同政見的港人都會認同: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我們這個城市變得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