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政府關公災難連環爆 林鄭需要一個「白宮發言人」?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修訂風波引發回歸以來最大政治危機,特首林鄭月娥屢次誤判民情,成為引爆政治災難的導火線。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前日(9日)在報章專欄分析,林鄭政府不重視政治操作、輿論導向,其中特首辦新聞統籌專員一職長期懸空,心戰室、中央政策組等重要智囊亦棄而不用,廢除了評估民意和引導輿論的部門和機制,結果「你不搞政治,政治搞死你」。
從職能上,這些職位確是幫助特首打點一些政治公關問題,和建立官民之間的「connect」。而從林鄭近兩年多的施政風格,實行政策時經常直接無視坊間意見、面對質疑時亦經常和記者鬥嘴,自製關公災難。要是有適當的「大公關」或智囊為她獻計,理論上或有助減少「出事」機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制度都是人實行,「人」的問題肯定大於制度。過往歷屆政府即使有設這些職位,效果亦不見得好到哪裡去,例如自稱港版「白宮發言人」前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相信不少人對他仍印象深刻。

▼9.8示威▼

+39

延伸閱讀:【逃犯條例】一聲遲來的「撤回」:經歷88天、至少41場遊行示威

公關智囊可替政府「加分」

新聞統籌專員等同特首的發言人,處理和傳媒聯絡事宜、解釋政府立場,曾任高官的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就列出此職位的4大條件,包括口才好、反應快、對政策熟書,外貌「省鏡」就更佳。不少中外國家和地區都有類似職位,通常都會找一些具傳媒背景、有良好人脈和形象的人士擔任,用公關技巧替政府「加分」。

至於中策組、心戰室等,則是特首的重要智囊。中策組主要向特首及司長提供意見,亦會定期就政府關心的政策議題進行民調,了解民情。另外,中策組亦會拿政府的資金,外判一些研究項目予學者研究,理解社會狀況之餘,亦透過業務上的往來和學者建立聯繫,這對政府施政、疏導輿論亦有相當的幫助。

心戰室則是一個統稱,港英年代就有過,泛指向特首(前港督)提供政治公關意見的團隊,並非一個正式體制,主要做一些政黨聯繫、輿論導向、評估民意等工作。

林鄭上任後大改

這些職位,通俗點說就是特首的「spin doctor」(政治化妝師)。當政府要推出政策,他們就負責打點細節,做評估民情、調校用詞、提醒官員、聯繫和游說持分者等政治工作,確保批評聲音得到妥善處理,在推出前就要預先避免公關災難,即使出現問題也將傷害減至最低,確保施政的順暢。

不過林鄭2017年上任後,將中策組改組成「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主要負責政策研究及創新和跨部門協調工作,再無評估民意的職能;新聞統籌專員一職,本屆政府懸空;至於心戰室更加已成歷史名詞。政界盛傳,林鄭是認為自己「好打得」到可以親自處理這些問題,不用假手於人。

示威浪潮持續逾3個月,林鄭月娥的政治處理手法備受批評。(高仲明攝)

延伸閱讀:【71遊行】說好的「好打得」呢?林鄭上任兩年施政甩轆事件簿

林鄭施政屢甩轆 欠公關技巧火上加油

但林鄭施政風格,往往為自己製造一次又一次關公災難,不少爭議事件如颱風山竹襲港善後、長者綜援、三隧分流等,她經常要自己「攬上身」,但她表達上欠缺圓滑和幽默感,面對批評時又經常沉不住氣,不時和記者「頂頸」,屢屢爆出「呃嬲金句」,令問題火上加油,結果令政治災難加劇。

《逃犯條例》一役問題更明顯,條例觸及極敏感的中港法律制度矛盾,但政府無視輿情,想用極短時間快刀斬亂麻,拒絕其他替代方案,後在商界反彈之下不斷修訂,所謂「初心」不斷受到質疑,「解說工作」愈描愈黑。而政府繼續無視民間強烈反對,試圖強行闖關。6月15日宣布暫緩修例時,仍擺出一副「惡形惡相」的態度,指摘提問的記者,結果政治誤判復加關公災難,令問題愈滾愈大,演變成今日的管治危機。

事實上,由修例風暴爆發至今,已有不少建制中人或前高官提出,特首欠缺人才有效宣傳政府政策、分析輿情,導致爭議政策變成一個又一個政治災難。曾鈺成甚至認為,四任特首之中,只有曾蔭權對於贏取民心有足夠的重視,連高鐵撥款、政改、最低工資這些極具爭議的項目,都讓他成功拆彈過關,亦只有他任內沒有爆發大型的政治風波。

當然,單靠政治公關不會百分百解決到所有問題,尤其像《逃犯條例》如此重大的議題。但當政府乏人才做這方面的工作,推出前沒有準確判斷外界反應、遇龐大民意反彈仍想硬推、甩轆過後仍然態度傲慢……這一連串的枝節加起來,往往就會令災難以幾何級數擴大。

林瑞麟(左)與馮煒光(右)擔任新聞統籌專員期間,各有批評,無法減緩公眾對政府的不滿。(資料圖片)

林瑞麟被稱「人肉錄音機」 馮煒光被嘲「自宮發言人」

不過在實際執行上,有一點仍要注意。做這類政治化妝師,需要靈巧的政治手腕、對民意有相當的掌握,所以有效與否,人的因素佔主要。

例如董建華年代曾擔任新聞統籌專員的林瑞麟,曾經逢星期四見記者,但由於他說話過於官腔,「人肉錄音機」形象深入民心,後來連傳媒都對其記者會失去興趣;梁振英年代的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上任後不但沒有圓滑處理政治紛爭,甚至不時和民主派、傳媒隔空罵戰,無法為政府加分之餘,反而「食君之祿、添君之憂」,遑論推銷爭議政策,曾自比「白宮發言人」的他,被外界戲稱為「自宮發言人」。

又以中策組為例,原則上這群智囊精英雲集,應對民情有相當的掌握。不過2017年就曾流出一則疑似來自中策組的密件,研究未來30年香港政治前景。研究出來的「最壞」結果,竟是是2043年出現「長者版佔中」,內容令人啼笑皆非。到底中策組與民間意見「connect」到什麼地步,也是一個問題。

羅永聰曾指,林鄭與曾俊華工作風格很不同,未知能否與林鄭合作愉快。(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延伸閱讀:羅永聰出任新聞統籌專員?稱要視乎與林鄭月娥夾唔夾

縱有政治人才 特首能否聽入耳?

所以設立政治公關、智囊,理論上可助政府理順施政,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試想像,如果政府設立一位「特首辦發言人」,面對一些爭議議題仍繼續在鏡頭面前做「人肉錄音機」,十問九不答,答不了就拂袖而去,試問大家會是有所釋懷,還是更加憤怒?

另一個人為因素是,假設真的有政治人才擔任政府的公關智囊,以林鄭一貫精英主義的心態,即使有人向她反映問題,一個性格如此的老闆,到底能否將意見聽得入耳?

為方便理解,可再舉一個例子: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前競選辦「軍師」羅永聰,由於公關技巧得宜,更在競選論壇中獲林鄭「公開邀請」過檔,一炮而紅。他前年接受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訪問時,被問到如果林鄭邀他當新聞統籌專員,會否接受。羅永聰笑言,林鄭與曾俊華的工作風格很不同,他和林鄭能否合作愉快「好難講」。

或許,這種「工作風格」,就是現時香港人面對當前困局的其中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