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籲行山者避免在測量站攀爬或聚集 以免影響測量人員工作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22日)發表網誌,稱香港較具歷史意義的界石有3種,包括「維多利亞城」的地界標記、赤柱往「維多利亞城」沿路的里程碑,以及位於大嶼山分流和大澳的嶼南界石和嶼北界石。
他說,現時在香港廣泛應用的測量標記,主要用作土地及工程測量,包括俗稱「標高柱」的白色圓柱形的山頂三角測量站。他說,測量站成為不少行山人士的「打卡」熱點,提醒行山人士盡量避免攀爬測量站,以免影響到遠處的測量人員進行觀測工作。

香港現存6座「維多利亞城」界石,圖示港島克頓道的界石。(發展局圖片)

香港至今僅存6座界石

地政總署測繪處總土地測量師余壽松說,「維多利亞城」地界標記具歷史意義,開埠初期,英國人為了更有效率地管理這地方,將「維多利亞城」分為「四環」,即下環(現今的灣仔)、中環、上環及西環,而四環再分為九約,以規範當中建築物的標準。

他說,1903年,香港政府在不同地點豎立界石,以標明範圍。現時香港僅存6座界石,分別位於克頓道、黃泥涌道、寶雲道、舊山頂道、薄扶林道及域多利道。界石約高一米,頂部呈錐形,並刻有 「City of Victoria 1903」的字樣。

圖左是嶼北界石,圖右是嶼南界石,1902年由英國海軍豎立,石碑基座記載其用意,標誌1898年滿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連同大嶼山的新界範圍租借予英國。(發展局圖片)
圖左是一座刻有「群帶路」三字的花崗石碑,位於大潭副水塘附近的郊遊徑;圖右是1960年中,在石排灣道發現的群帶路石碑,現保存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內。(發展局圖片)

歷史博物館保存一座群帶路石碑

至於另外一種具歷史意義的界石,則是約於1850至1859年間,在赤柱往「維多利亞城」沿路(群帶路)豎立、用以標示距離的里程碑。香港歷史博物館保存了一座,石碑上中英並列。

第三種便是分別位於大嶼山分流和大澳的嶼南界石和嶼北界石。1902年由英國海軍豎立。石碑基座記載了界碑的用意,標誌1898年滿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連同大嶼山的新界範圍租借予英國。

余壽松又指,70年代以前用來勾劃土地界線的界石,現時可在行人路轉角位置或樓宇角落找到,石上會刻上地段號碼,但有關做法在70年代後已停用。

三角測量站通常豎立在山頂最高的位置,白色圓柱頂部髹上黑色,方便測量人員從遠處觀測。(發展局圖片)

行山者應避免攀爬測量站 免影響觀測工作

現時在香港廣泛應用的測量標記,主要用作土地及工程測量,提供參數用於繪製地圖、屋宇建築、基建工程等。

余壽松說,白色圓柱形的山頂三角測量站俗稱「標高柱」,有大半個人高,頂部髹上黑色,方便測量人員從遠處觀測。很多行山人士視它為「打卡」熱點。不過,為免影響到遠處的測量人員進行觀測工作,他呼籲行山人士盡量避免攀爬測量站,亦應減少在其附近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