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全球數量創新高 后海灣數量不升反跌 環團:濕地正惡化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每年都會來港過冬的黑臉琵鷺,去年全球數目首次衝破4,000隻大關。香港觀鳥會今日(8日)公布「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黑臉琵鷺數字是有記錄以來最高,達4,851隻,較去年增加8.7%,因應最快明年會就黑臉琵鷺評級,黑臉琵鷺或有機會「脫瀕」。
然而,在香港棲息的黑臉琵鷺數量卻顯著下降,在后海灣僅錄得361隻,較2010年減少22%,觀鳥會指顯示后海灣濕地生境的素質正在惡化。

米埔棲息的黑臉琵鷺。(Li King Wa/香港觀鳥會)
+1

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覆蓋全球超過120 個地點,今年1月17日至19日共錄得4,851隻,成自1989年有記錄以來最高,當中台灣最多,達2,785隻(佔整體57.4%),亦較去年增加15.7%,絕大部份棲息於台南魚塘,估計與食物量豐富有關;其後依次為中國大陸(佔21.3%)、日本(佔11.2%)。至於后海灣(包括香港及深圳)則排名第四,錄得361隻(佔7.4%),較去年減少22隻,亦較2010年錄得462隻減少22%,按年下跌1.4%。

最快明年評級 黑臉琵鷺或有機會「脫瀕」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全球黑臉琵鷺再創新高是大喜訊,已是過去五年第四次破紀錄,但黑臉琵鷺數目穩定上升,會否令其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由「瀕危」降至「易危」,他解釋每種鳥類平均3至4年評估一次,估計黑臉琵鷺最快明年才能重新評級,「脫瀕」機會也較大。

在魚塘中覓食的黑臉琵鷺。(Chung Yun Tak /香港觀鳥會)

環團憂后海灣濕地環境惡化

余日東又稱,后海灣錄得的黑臉琵鷺數字較波動,環境素質下降令人擔憂,顯示濕地環境惡化,估計適合黑臉琵鷺的食物減少,促使他們不選擇來港棲息。他分析指,從衛星圖可見綠色範圍仍能保持,但深圳發展壓力及速度均較香港快,若兩地欠缺保育及發展規劃交流,且不控制鄰近地區發展,對環境會造成一定壓力。余日東說,「黑臉琵鷺住得唔好就會去第二度」,強調除了維持度冬地的安全性,能否覓食也是其重要考慮因素。

此外,鄰近本港的澳門黑臉琵鷺數字亦下降,余日東估計有機會與澳門近年填海及基建工程增加有關。他稱,若大灣區城市發展持續,沿岸環境由泥灘濕地變為城市,適合黑臉琵鷺的泥灘生境將更趨減少,黑臉琵鷺或許在后海灣及澳門消失,認為保護泥灘及魚塘工作刻不容緩。

香港觀鳥會表示,除了已於魚塘實行7 年的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建議增加主動保育措施保持后海灣一帶魚塘的完整性,特別是維持傳統的養殖運作,例如政府應審慎地批核魚塘區發展計劃、加強打擊倒泥頭執法工作,長遠有效地增加后海灣的黑臉琵鷺承載量。

過去五年全球及后海灣黑臉琵鷺數量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全球 3356  3941 3941 4463 4851
后海灣 371 375 350 383 361

資料來源:香港觀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