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談中日關係惹社會爭議 教育局將要求考評局取消試題

撰文:鄧穎琳 胡家欣
出版:更新:

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世史科)昨日(14日)開考。今屆卷一第二題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並要求參考資料,就學生所知,解釋答案。
試題引來社會爭議,教育局更於昨日(14日)晚上發聲明,指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對公開試出現如此設計的試題深感遺憾,並予以譴責。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午會見記者時表示,題目不符合課程和評估的目標,下周一教育局會派員到考評局了解出題及審題機制,並會檢討現行機制,確保教育局方在文憑試監管角色,同時會要求考評局取消該試題;楊潤雄指做法非施壓,又稱做法負責任。

今屆卷一第二題舉出「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詢問考生是否同意此說法,並須解釋答案。

楊潤雄指,教育局有責任頒布課程及評估指引,有責任維護教育專業,他指該題目提供資料選材相近 ,出現具引導性、偏頗的設計,不能反映學生應有知識表現,與指引不符,傷害國民感情,對此感到遺憾。

他又指,會與考評局跟進,第一,下周一會派出教育局質素監管同事了解出題與審題的機制,是次準備考卷過程有無嚴謹跟進機制;第二取消該試題,作出調整;第三,由於題目引起社會關注,雖然考評局是被賦權策劃及舉辦文憑試,但鑑於事件引起社會非常大的關注,教育局會檢討現行機制,以充分體現教育局在文憑試的監管角色,長遠確保考試及試題的質素。

今次題目屬開放式答問題型,學生可選不同立場作答,被問是否嚴重到要取消時,楊潤雄強調,今次題目不論題目設計、資料選取均不能配合歷史科課程目標 ;他指,日本在上述年間多次侵華,引起數以千萬同胞傷亡,並無討論空間,答案只有弊,不會有利。

他又重申,試題提供資料相近,日本提供援助的資料會引導學生答利大於弊,與歷史的民族理解不符合,而且資料只提供1905、1912年資料,以及要求1900年至1945年作答, 令考生利用有限資料去概括評論,「題目不能公平評估學生應有的知情及分析。 」

他又指,考評局是法定機構,獲局方委託及賦權舉辦文憑試,因此局方有責任查看評卷模式,能否為如此重要的公開考試,提供公平、公正、尊業及可信度的評核,培養下一代青年人具國民、世界公民意識。

昨日開考的文憑試歷史科設有兩卷,卷一比重佔60%,考試時間為2小時,卷二為佔比為40%,考試時間為1小時30分鐘。今次引起風波的為卷一,該卷設歷史資料題,試題內容是根據不同形或的歷史資料,包括文獻、統計數據、地圖、漫畫及照片,所有題目均為必答題。今次試卷設有四大題,被取消的題目為2(C)題,分數為8分,佔該份試卷13%。

老師:取消題目對考生不公平

有歷史科老師表示,考評局有一套嚴謹機制去設題及審題,「題目可為千錘百鍊」,認為考題本身沒有問題,而題目分析涵蓋1900年至45年間的中日關係,並非僅泛指八年的中日抗戰歷史,批評教育局以民族情感包裝政治考慮,取消該題目,形容決定是「史無前例」,對考生做法亦不公平。

他指,今次涉及為卷一第2(c)題,一般卷一較卷二容易作答,而且設有閱讀資料以助分析作答。卷一設有四條必答題,每條作答時間約半小時,但部份能力較弱的學生,或會花較多時間作答首兩條題目,有時未必可以完成整份試卷,若取消題目,即使分數會作調整,亦難以彌補失去的答題時間。

民主黨教育政策發言人、立法會議員許智峯批評政府明目張膽以政治監控教育,直接對學術和試題進行政治審查,以此控制學生的思想自由,直接將「國家標準」引入考試制度。許智峯斥,若考評局遵從教育局的「要求」取消該試題,將成為行政機關在無法律依據下干預學術自由的壞先例。

此外, 多個教育界團體包括香港思流、青年反修例關注組、香港眾志、全民教育局、香港教育同行陣線、進步教師同盟、香港人教育支援平台、以及教育工作關注組亦發出聯合聲明,目前中學文憑試試卷,試題設計及分布,均涵蓋測試不同能力考生的表現,當局貿然取消試卷某一題目,破壞試卷考核的完整性,對不同能力的考生造成不公,更影響試卷以至科目的國際認受性;又憂慮是次政治決定,將影響考生所獲成績在國際的認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