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膠去哪兒】棄樽變貴價膠重生出口台灣 回收商盼可在本地重用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塑膠回收慘淡,《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指2018年本港塑膠回收率跌至7%,創近年新低。報告解釋「本地回收業轉變營運模式需時,所以現時本地的循環再造能力未能吸納更多廢塑膠」。
隨「中央收膠」試行,安排回收商入民居收集如膠容器、膠袋、膠餐具等常被當垃圾棄置的「廢膠」,轉化成有價有市的再生原料、甚至產品,有「中標者」斥資逾3,600萬元在大埔設膠樽處理廠,冀每日回收20公噸「1號膠」(PET膠樽),成食品級無菌原料出口台灣,最後轉化成再生樽面世,望日後與本地飲品生產商合作,實行本地廢料、本地重用。
「廢膠去哪兒」系列之二

「廢膠去哪兒」系列

(一)回收不足廠商進口外國膠撐營運 中央收膠起步觸礁

(二)棄樽變貴價膠重生出口台灣 回收商盼可在本地重用

(三)日處理量升若回收不足廠房倒閉 堆填區成唯一歸宿

+10

廢膠樽變食品級原料 出口至台灣

劉財記紙業以2,879.5萬元獲批沙田區合約,是三區最低,在「奪標」前已與本地投資者合資3,000萬元從台灣引進全自動化機器,連同廠房基建,最終「埋單」逾3,600萬元。

有別於以往把廢塑膠「拉粒」做法,新廠房集中處理本地PET膠樽,經機器清洗、分揀及切碎,一小時可轉化成獲美國FDA 認證及日本厚生省食品級認證的食品級無菌原料,料一公噸膠片以800美元(約6,200港元)售至台灣,重新製成再生樽,較「拉粒」後出口內地高約1,000港元。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兼劉財記紙業董事長劉耀成表示,若把塑膠轉化成化纖衣物,在內地競爭力有限,遂與台企「遠東新世紀」及「南亞塑膠」合作,出口食品級無菌原料,再製成飲品瓶、餐具等。

受疫情影響,從台灣引進全自動化機器未完成安裝,劉耀成預料最快本月底完成,下月正式開機試產。(歐嘉樂攝)

本地飲品商:對合作持開放態度

回看本港,維他、屈臣氏蒸餾水樽身相繼轉用100%循環物料(rPET)製造,若日後有機會合作,劉耀成相信台灣廠房可完全吸納其回收再造的原料,出口價或再提升一至兩成,無疑是一支強心針。其他塑膠則送往他設在上水的回收場「拉粒」成原材料,大部分進口內地,部分透過另新設的生產線製成新膠袋,供日後回收重用。

屈臣氏回覆指,對劉財記的計劃感到十分欣喜,現階段正積極與劉財記及其合作夥伴就有關建議進行溝通及討論合作可能性,冀盡快落實相關方案並公諸於世。維他奶國際集團亦表示持開放態度,會與物料供應商、環團及本地膠樽回收商共同探討方案,盡量減少包裝物料對環境影響。

本地回收的膠樽透過機器,一小時後可轉化成獲認證的食品級無菌原料,日後運往台灣重新打造成再生樽。(歐嘉樂攝)

飲品樽可變工業用打包帶

除了「拉粒」,有回收商把較脆弱的廢膠樽加工成堅韌的工業用品出口。瀚康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三年前斥資約9,000萬元建造廢膠再造工廠,主力處理1號、2號及5號生活廢膠,十多萬呎的工廠堆滿壓縮及綑綁成方形的塑膠。

市民常接觸的飲品膠樽屬1號膠,該公司申請200萬元回收基金購置兩條PET拉絲生產線,把膠樽變成再造塑膠打包帶,用作綑紥磚塊等重物。市場總監郭志遠表示,疫情下膠料價格下調,回收商陷入艱難時期,以往一公噸打包帶售價達9,000港元,但目前跌至6、7,000港元,惟慶幸內地對打包帶仍有需求,平均每月分別有約450公噸打包帶及膠粒售至內地。

▼瀚康再生回收流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