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負壓病房兩月11次故障 機電署披露8宗調查 半數涉零件故障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醫院管理局高峰期最多曾啟用逾1,200張負壓病床,隔離患者及疑似個案。惟過去兩個月內,7間公立醫院的隔離病房共發生11次故障,機電工程署透露,至今完成8宗事故調查,餘下事故完成初步調查。五次事故屬零件故障,三次涉及電力系統問題,亦有事故涉人為或環境因素。
醫管局消息人士指出,隔離病房自2003年沙士之後未試過全天候24小時「行到盡」,稱「電子嘢耐咗會有問題」。他又解釋,零件故障期間因冷氣、抽氣扇都停止運作,病毒傳播風險不高。

本港應對疫症的策略是「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隔離病房擔當極重要的角色,3月中至4月的新型肺炎確診宗數錄顯著升幅,醫管局當時需改建約400張普通內科病床為二線隔離病床應付需求。 惟過去兩個月內,共7間公立醫院隔離病房的負氣壓系統先後錄得11次故障,其中以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及北區醫院的故障次數最多,分別錄得三次故障。

傳染病中心7層病房一度同時故障 69名病人受影響

受影響人數最多的一次,是4月13日,有機電工程署人員在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維修期間, 中央空調控制及監察系統的路由器有故障,致該中心7層病房的負壓抽風系統暫停5分鐘至34分鐘,事發時69名病人住在受影響的病房,當中有44人是新型肺炎確診者。

北區醫院的事故則較頻密,5日內三度故障,其中兩次與風閘運作不正常有關,餘下一次則涉抽氣扇故障,有兩名新型肺炎確診者受影響。

事故多涉部件故障 機電署:24小時運作提高事故機會率

機電工程署透露,就上述11宗事故,署方已基本完成其中8宗事故的調查,正分批向醫管局提交報告。由機電署提供的調查結果撮要顯示,至少4宗涉零件問題,包括控制器軟件有漏洞、抽風系統風閘故障、控制器電子部件故障等;一宗屬電動機故障;餘下3宗屬環境或人為因素。 現時仍有3宗事故在調查中,機電署初步懷疑其中一宗是供電線路問題,另一宗是抽風扇有機件故障。

機電署解釋,相關負壓隔離設施大部份於2003年沙士後安裝及啟用,已運作超過10年,普遍出現老化。新型肺炎疫情自一月爆發以來,隔離病房更一直維持全面以負壓模式24小時運作,因而提高了事故發生的機會。

沙士過後,全港多間醫院均改建部份病房為負氣壓隔離病房,以應付大型傳染病來襲。(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醫管局發言人回覆稱,一直有與機電工程署就負氣壓病房的保養工程溝通,近期完成相關保養工程的包括北區醫院、律敦治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內的部份病房。其他醫院的定期保養工程將會在短時間內陸續展開。醫管局會根據各公立醫院病房的實際運作情況,與機電工程署協調維修保養工作進行的時間。另外,醫管局沒有備存隔離病房負氣壓系統事故的分類統計。

新建醫院隔離房設後備風扇摩打 遇故障自動跳至後備

醫管局消息人士解釋,若抽氣扇故障,冷氣系統亦會一併停止,病房門維持關閉的話,病房內不會有氣流交換,加上隔離病房的醫護均有穿保護衣,病毒傳播的風險不算高。他透露,早前北區醫院風閘故障的隔離病房已花廿多日完成維修,又指新建的啟德醫院及部份重建醫院的負壓病房設計均有改良,設兩部風扇及摩打,有故障會自動跳至後備系統,毋須再手動調整,但承認未必每樣電子部件均可以設後備,需按安全系數推算。

消息人士續指,本港對上一次大型傳染病已是沙士,當年全港只得177間負壓隔離病房,今次疫情之漫長無人能估計,亦是首次啟用逾千張負壓病床近半年,形容為「行得好盡」。醫管局及機電署現時在每月例會以外,就負壓病房事宜每隔一至兩星期開會跟進。

機電署多年來負責隔離病房維修

隔離病房建造以來,維修保養均由機電署負責,而電子部件均由供應商負責派員維修及更新。自2000年機電工程營運基金開放市場計劃以來,公立醫院的維修工程需經過招標,有數間私人企業近年有參與競逐,但最終仍由機電署中標。

至於若疫情再在本港爆發,或需設社區隔離設施放置病情穩定的確診者,消息人士稱曾討論如何將大型場館轉為負壓隔離設施,在冷氣系統、抽風及病人運送等細節需再作商議,但他援引英國有成功例子,相信香港亦有能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