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梓嘅鹽係甜㗎」港女開fb專頁講本地造鹽 冀招義工傳承歷史

撰文:溫嘉敏
出版:更新:

香港由漁村進化成都會,傳統產業隨時代被淘汰,繁忙而公式化的生活令不少人變得冷漠疏離。一場疫情,令不少人忽爾反思本土資源。其實在西貢鹽田梓,正有人默默造鹽,將三百多年前一度盛行、但最終失傳的香港產業及技術活化。
社工畢業的Cynthia選擇投身鹽場工作,希望人與自然可以緊密一點,並親手傳承傳統歷史。不過「香港製造」易造難守,面對日曬雨淋、聽天造鹽的情況,她坦言即使合作發展機會多,人手、資金皆缺,難以成事。她同時開設facebook及Instagram專頁「三粒鹽記」,冀向大眾分享造鹽技術及成果,順道吸引年青人幫忙,「可能其他同輩嘅人,都可以搵到呢個價值同參與,喺呢個時代無咁有無力感」。

鹽有不同形態,最初結晶浮起的稱為「鹽花」。(林頌華攝)

由西貢乘街渡出海,途經數個小離島,與獨木舟愛好者擦身而過,約15分鐘後登上鹽田梓。Cynthia指「島上無嘢多,狗最多」,平日鮮有遊人登島,貓狗都寫意地攤在路中心曬日光浴。其實這條客家村全盛時期,曾有二百多人居住,三百多年前開始以造鹽及耕種為生,但隨着村民一個個離村或移民,最後一個會造鹽的人都離開了,技術失傳,剩下荒田,近年才由原住民後代復修,但技術則要靠參考外國鹽田補救。

Cynthia最近獲聘為鹽場助理,正打掃早前連日被狂風大雨蹂躪的工具及結晶池。(林頌華攝)
+2

Cynthia本身修讀社工系,但畢業後未有投身全職工作,於朋友介紹下到了鹽場當義工,從此結下不解之緣,更一做就四年,直到最近獲聘為助理。訪問當天陽光猛烈得令人眼也打不開,但Cynthia則加緊腳步,穿梭在一個個蒸發池之間,熟練地拿出一盒盒粗幼不一的鹽放到陽光下曬,再打掃早前連日被狂風大雨蹂躪的工具及結晶池,將記者晾在一邊,說「趁好天就做咗先」。

被問到如此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為何都能堅持下去,Cynthia指「好難得,香港嘅土地多數用做地產項目,但島上有咁大地方,竟然做一啲非經濟產量嘅事,保留歷史文化價值,傳承一段歷史,呢個係佢本身存在好重要嘅價值,我覺得我可以參與喺入面,可以好好傳承呢份精神」。

她又認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可以緊密一點,城市的生活感覺疏離,例如買東西就到超市買,要做什麼就找外判,「但本身作為一個人,應該可以好好運用自身,喺大自然中創造一啲嘢,呢度剛好有個機會,鹽來自天空、大海,透過人去成就出嚟,亦係人類必需品」。

鹽有不同形態,部分會結晶成四方形。(林頌華攝)
+4

白花花的鹽配上大藍天,不失為一道漂亮的風景線;大風大雨後的被沒頂的鹽田,災難級畫面亦教人哀嘆,Cynthia當然沒有錯過「打卡」的機會,於是開設了facebookInstagram專頁「三粒鹽記」,「開心share」鹽場點滴,「影咗好多相無理由只有自己睇,不如開個page同ig,順手整理關於鹽嘅資訊,畀人睇到鹽喺香港,真係可以有咁優質,而透過傳統方法去造鹽,又真係可以造到靚鹽」。Cynthia補充,鹽田梓的鹽都由經由政府認可化驗室驗證,及符合聯合國及世衞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可安全食用。現時公眾除了可參加導賞團體驗親手製鹽,市面亦陸續有零售點可供購買。

Cynthia坦言以往鹽田梓的報道,大多只吸引親子,但有了社交網站,加上早前鹽田梓曾舉辦藝術節,吸引多了很多年輕人留意及認識鹽田梓。不過她坦言即使有很多合作機會,都暫未可以答應,因為人手、資金短缺,希望可以有多些年青人幫忙做義工,「可能其他同輩嘅人,都可以搵到呢個價值同參與,喺呢個時代無咁有無力感」,她補充,鹽田內工作繁多,「入到來就有很多東西給你做」,即使只幫忙一兩天也歡迎,「一直做下去都沒有問題」。

現時公眾除了可參加導賞團體驗親手製鹽,市面亦陸續有零售點可供購買。(林頌華攝)

作為村外人,與鹽田梓可謂非親非故,但Cynthia認為傳承不必講求土生土長,「本身要繼承嘅係村民後代,但闊啲睇,無理由後代要負擔上一代嘅壓力,即上一代造鹽,下一代亦要造鹽,永世都要造鹽,有一啲唔同年紀嘅外人去參與,都可以傳承件事,我只係單純地咁諗」。

對於Cynthia而言,鹽田梓的鹽是「甜」的,「我哋係畀時間及心機去整一粒鹽出來」。她指外面買到的鹽,因著重產量故以機器加快過程,令當中天然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都流走,影響鹽的味道,「很多小朋友來到食一粒鹽,都會話粒鹽係甜嘅,好好嗒、好好食,當你大個識得另外一個形容詞,其實就係『回甘』」,「其實由我第一日做義工到呢一刻為止,我每一次見到鹽結晶,都會好興奮雀躍,呢個就係我點解會想堅持喺度做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