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學者指海砂價17年間升10倍 憂計劃致庫房倒錢落海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明日大嶼」填海工程爭議不斷,政府曾初步估算造價達6,240億元,但近日不少聲音指疫情下再推「明日大嶼」或淘空庫房。有環團今(15日)舉辦研討會討論,關注團體認為海砂價格已今非昔比,17年間升價10倍,憂工程未完已「坐地起價」。另有學者認為,工程愈大,超支機會愈大,最終可能超支三至五成或以上,擔心工程只是「倒錢落海」。

綠色和平今(15日)舉辦網上研討會,邀請學者及關注團體評論「明日大嶼」對香港經濟、民生等方面的影響。(資料圖片)

綠色和平今(15日)舉辦網上研討會,邀請學者及關注團體評論「明日大嶼」對香港經濟、民生等方面的影響。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先引起超支疑慮。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出,機場三跑填海工程海砂供應問題已引起警號,工程因海砂供應商突然無法供應曾停工半年,質疑工程延期帶來的成本不低,加上海砂價格在過往17年上升10倍,惰性建築廢料亦無法完全取代海砂,在對海砂的龐大需求下,供應商或坐地起價,認為政府無辦法、無能力確保「明日大嶼」工程不超支。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亦認為,工程愈大,超支機會愈大,認為「明日大嶼」的工程造價未必是政府估算6,240億元,由於當中變數太多,涉及舖橋起路等環境因素,估計超支情況可達3至5成或以上。他認為,海砂愈挖得多、數量愈少,最終價格一定上升,「起咗四分一個島,佢(供應商)停止供應,你仲起唔起?」若工程繼續,同樣認為會被坐地起價。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政府無辦法、無能力確保「明日大嶼」工程不超支。(資料圖片)

憂公私營合作犧牲公共利益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引用沙田第一城的模式作例子,由發展商負責填海,再將大部分土地交回政府興建公營房屋,該公私營合作模式是否適用於「明日大嶼」?

陳劍青認為,政府當年要求發展商跟足規劃發展沙田第一城,質疑政府現在是否仍有「議價能力」。他以公私合營的西隧為例,看似建築期免費,但只是轉嫁給市民攤分25年慢慢「還債」,直言「免費的東西才是最貴」,擔心公私營合作導致規劃時被私人公司牽着走,導致公共利益被犧牲,好的地段用來建私人豪宅,差的地段才建公營房屋,衍生如天水圍的孤島城市。關焯照亦表示,未來的香港人口增長會放緩,未必吸引到私人市場投資。

批政府營造需大量土地假象

「明日大嶼」工程計劃填海逾千公頃,陳劍青指出,政府計劃分階段在人工島提供26萬至40萬伙單位,換言之地積比其實很低;對於目前本港房屋供應,一年用作興建房屋的土地只是30至50公頃,所需土地不多,且不少公屋可建30至40層,認為政府營造需要很多土地的假象。他質疑政府是否為了所謂長期土地供應,犧牲短中期的土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