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土地程序削諮詢 黃偉綸稱先引進後優化 預告不止一次修例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發展局擬修例,精簡土地行政程序,包括將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公眾表述削減至僅餘一輪諮詢、考慮制申請修訂圖則的人為土地業權人或公職人員,並盡量令法定圖則製訂時間由17個月縮至9個月等。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有關修例減省現時架床疊屋的做法,讓規劃署負責一系列關於高度限制等的諮詢,形容是參考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做法,「先引進措施後優化」,更預告不止一次修例:「冇話呢次係最後一次。」他更反駁外界稱精簡土地程序令土地開發有欠謹慎:「如果咁諗,一世都改唔到」,強調會從中取平衡。

+3

「抄海濱事務委員會嗰條橋」

黃偉綸在晚上於港台播出的節目《盤點政策》表示,精簡土地程序在過往一系列精簡行政程序改動後,當局進一步推動法律改動,讓規劃署統領高度限制等規劃,他形容整個改劃程序「有少少係抄海濱事務委員會嗰條橋,佢哋係『先開通,後優化』,咁我哋就先引進嗰個措施,將來可以再優化」,更預告修例不僅止一次:「咁我哋每一次,你見我哋每次有措施出嚟,都冇話呢次係最後一次。」

他引述個別測量師說,過往的精簡行政程序措施,在簡單項目的程序縮減6個月,而複雜的項目更加大減18個月,但坦言有待措施發展成熟後,才能提供具體、精準的數據。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資料圖片)

再有法例改動 先賣關子

被問到加快程序會否令整個規劃有欠謹慎,黃偉綸強調要權衡,「如果咁諗,一世都改唔到」,形容當中的挑戰是要確保能維護到必要的標準,「如果單純係要穩陣,每樣嘢都睇10次嘅時候,得㗎、梗係可以啦,咁但係你社會就好冇效率。」他又「賣關子」稱,會再有法例改動,但未有交代相關詳情。

政府去年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報告,提到整體土地應將增至7,300公頃,較早前的預測多逾1,000個公頃,黃偉綸解釋,在2016年「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未有考慮到「香港人想住大啲」、增加公共空間的心願,令低估社會的土地需求。

他續指,本港仍有七成多土地未發展,包括綠化帶和郊野公園,惟本港欠缺適合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密度發展的土地,當局過往幾年已從基建着手,包括新界北部的北環線、北區醫院增至2,100病床,令政府有信心將土地供應增至7,300公頃,亦重新建立土地儲備概念。

對於被質疑「篤數」,他反駁指,當中有3,200公頃的土地已到後期階段,包括東涌東填海、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的規劃亦在進行,中長期則有「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加上小蠔灣車廠上蓋改劃等,形容過程有挑戰性,但有序安排便可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