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水域中華白海豚18年間跌8成 海豚數量無恢復跡象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漁農自然護理署今日(12日)發表的「2021-22年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當中提及過去12個月研究員共進行了165次樣條線船上調查,並在船上及直昇機上共觀察到158群中華白海豚(總數達554隻)及73群江豚(總數達158隻)。另外,報告又提到本港水域中華白海豚的數字在過去18年間下跌接近8成,本地海豚數量並無任何恢復跡象。

+1

觀察到554隻中華白海豚及158隻江豚

「2021-22年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在中提到,12個月期間研究員共進行了165次樣條線船上調查,在全港十個調查區航行了6,566.1公里,並在船上及直昇機上共觀察到158群中華白海豚(總數達554隻)及73群江豚(總數達158隻)。

在2021-22年間,中華白海豚經常在西大嶼山水域及分流半島一帶出沒,卻較少在西南大嶼山的北部出沒,在北大嶼山更亦有西端的水域有零星出沒紀錄。另一方面,江豚的目擊記錄主要集中於索罟群島以東及以南的水域。

集中出現西大嶼山近岸及南大嶼山西端水域

報告指2021年中,中華白海豚的棲身地主要集中在西大嶼山近岸及南大嶼山西端的水域。過去十年,海豚在北大嶼山水域的出現率大幅下降,並在近年只集中出沒於此水域的西端,而且因為大型填海及近岸發展工程相繼推行,出現率並未有任何回復的跡象。

在過去十年間,海豚在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內的出現率均大幅減少,趨勢亦與同期進行的被動水底聲音監察研究結果吻合;而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在過去十年仍錄得穩定而持續高企的海豚使用量。

在2021年,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西南、西、西北及東北四個調查區域的整體數目估計為40隻,在過去廿年,大嶼山東北、西北及西面的調查區域的海豚數量均各自錄得明顯下降趨,而四個調查區域合共的整體海豚數目在過去十年亦錄得明顯下降趨勢。

石鼓洲填海 江豚近數明顯減少

江豚江豚在2021年錄得最高出現率的棲身地均位處於索罟群島以東及以西的水域。江豚於不同時間在石鼓洲及索罟群島之間外海水域、以及在長洲以南水域的棲身地使用出現改變。在2015-17年間,於石鼓洲及索罟群島之間水域曾錄得持續高企的江豚出未率量,但隨後卻在2018-21年間明顯減少,此下降趨勢尤其在毗鄰「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填海工程的石鼓洲水域更為明顯。

+14

海岸公園內海豚棲息地急速顯著惡化

報告又顯示,位處北大嶼山兩個海岸公園內海豚棲息地的質素,在近岸發展項目推行後急速及顯著地惡化;而位處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內的棲身地質素,在大橋興建前後並沒有太大分別。反之,在南大嶼海岸公園內的海洋哺乳類動物棲息地,其重要性於近年正在提升,證明有必要盡快設立此海岸公園,以保護在香港西部水域僅存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生境。

11隻海豚2021年間不見所蹤

於2021至22監察年度期間,研究員辨認出106隻個別海豚、共370次的目擊紀錄,其中四分之三均出現在大嶼山西面水域。2021年內共有七隻新的個別海豚被加入相片辨認名錄,而在過去一些經常出沒於香港水域的海豚個體,共有11隻於2021年間不見所蹤。於大嶼山西北面及西面調查區之間、與大嶼山西面及西南面調查區之間移動的個別海豚,兩者的數量均於近數年持續下降。

+1

WWF促盡快設立海豚保育管理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他們的聲納及目視調查數據亦與監察結果相若,顯示大嶼山西面及南面的生態重要性以及保育該處水域的迫切性,建議政府盡快設立海豚保育管理區,擴大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的範圍,以保護大澳和籮箕灣水域,以及西南大嶼天然綿長的海岸線;亦建議政府設立緩衝區,連接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南大嶼海岸公園以及索罟群島及長洲附近水域,維持鯨豚生境的完整性和連接性。

吳嘉怡促請政府立即與業界合作,並諮詢包括海事專家、生態學者、保育團體在內的相關持分者,在高速船復航前,制定並落實減緩海上交通影響的措施。(WWF提供圖片/資料圖片)

基金會又提到,他們發現停航後南大嶼水域航道附近的中華白海豚,覓食、社交等行為更加活躍,並觀察到白海豚在航道附近的游蕩、休息行為,這些行為模式在近5年都沒有過任何記錄,這些數據再次證明停航對於白海豚在南大嶼海域的活躍度有直接影響。

鯨豚保育項目經理吳嘉怡促請政府立即與業界合作,並諮詢包括海事專家、生態學者、保育團體在內的相關持分者,在高速船復航前,制定並落實減緩海上交通影響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