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公平貿易但付鈔猶豫?參與可持續消費有法寶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雖然支持公平貿易帶來光環,但市民消費仍然先看價錢。(陳焯煇攝)

可持續消費指消費時關心資源問題,支持環保、公平貿易的產品。可持續消費行為與個人經濟能力有密切關係。消費者委員會公布可持續消費研究顯示,75%受訪者願意支付額外費用購買可持續產品,77%表示願意多付至少5%價錢購買非有害物質的貨品。然而年輕消費者則是「口說願意,荷包卻很誠實」,行動欠奉。

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指,年輕人收入不高,在購買同類產品時,會對貴價貨品有所考慮。可持續產品的主要目標並非年輕消費群,令年輕一族選擇減少。

調查發現,年輕消費者和學生聲稱願意付出額外費用,購買環保或可持續產品,但基於沒有足夠產品的資訊,貨品太貴及購買點不方便,他們沒有經常購買。

重價錢多於質量

冼日明分析認為,在消費者行為研究中,當新產品推出前調查購買者消費意欲,大部分人會表示有意向購買,待新產品真正推出時,他們未必願意付諸行動。他說,「基於 Impression Management(印象管理),年輕人希望給人好的自我形象,因而表示支持可持續產品。正如問人會否買盜版光碟,很多人因面子問題會回答『不買』,但實際有可能是買很多。」他續指,年輕人普遍收入不豐裕,日常必需品已佔去一半的花費,從而謹慎購買貴價產品。另外,可持續產品定位較高,產品類別價錢貴,年輕的消費群並非他們的主要市場,因此減少年輕人對此類貨品的選擇。

提高消費者的可持續消費理念,冼日明認為,現時消費者看重產品成本多於價值,並有「我一個人不做(購買環保或可持續產品),還有其他人做就可以」的想法。他舉例,給食客選擇20元和30元的魚蛋粉,相同情況下食客會選擇平價魚蛋粉,若20元的食材有問題,食客則寧願選食材安全的30元魚蛋粉。他認為政府和商界應多做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實行可持續消費的信念。

消委會指可持續消費產品可謂新商機,商家可賺取綠色消費的市場紅利。(李慧妍攝)

增加公平貿易產品銷售點

調查報告亦提及,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認知度提高,惟一些非環保而較少接觸的道德議題,如公平貿易和動物權益的理解程度則略遜。公平點總監趙善榮則表示,有52%受訪者對公平貿易有認知,感到欣喜。他指公平點於2005年在本港成立,「過往僅5%市民聽過公平貿易,到今日52%有認知,是好現象」。但他也承認,大部分人士對公平貿易僅停留認知階段,卻難以身體力行。

他補充,港人的消費習慣仍待改變,「大部分人認為環保是好的,但沒有必要實踐」。他又舉例,歐洲國家的公平貿易產品佔供應量一半,牀單、衣物等應有盡有,但本港的公平貿易產品種類有所欠缺,僅集中在食品、手工品等,因此貨品種類仍有改善空間。另外,公平點銷售店逐步增加,但市民若想順路方便購買公平貿易貨品則有困難。

公平貿易回饋農民高

對於公平貿易產品較市面上的同類貨品貴,趙善榮解釋,消費者支付公平貿易貨品的金額中,27%回報給生產者,58%為營運資出,15%作推廣費。以一包30克斯里蘭卡入口的有機薑粉,售價18元,農民可獲得4.82元;若在一般零售商鋪購買,則僅有0.54元給予生產者。他指,由於有機食品的原材料均為天然原料,成本高但質素好,相信未來消費觀念改善後,價錢不會是阻礙消費者可持續消費習慣。

支持可持續消費行為,不一定要花巨款,從日常細節也可做到:

1. 購物時自備購物袋,拒絕使用塑膠袋
2. 購買節能電器
3. 自備水瓶,盡量不飲用樽裝飲品
4. 減少買用完即棄的消費品
5. 購買有「環保標籤」、「綠色標籤」的產品